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散文随笔 正文

生活中的实例完美的体现了武术拳理拳法,(深度好文)

jellybean 2024-04-17 17:39:03 散文随笔 575 ℃ 1 评论

太极拳来源于生活,我们练习健身养生、修心养性、防身功夫的太极拳就是要回归于自然。前辈们告诉我们:“万法归一,道法自然。”,宜与自然规律相合,这样练法功效才好。我认为,太极拳的拳理博大精深,太极拳的拳法亦浩如烟海,但是不宜给太极拳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因为不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传统太极拳;也不宜给太极拳配套玄学的讲解,无法用科学、通俗的话语诠释的东西,是不利于太极拳的教学与推广。如果太极拳爱好者注意观察,就会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体现了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太极拳明师李光昭谈太极拳道说:“如果有朋友非要执着地问:拳在何处?我的回答是:拳在拳里,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里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极拳的修炼,除了每日的盘拳走架、揉手找劲的行功练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为生活化;行住坐卧无时不拳、无处不拳。只有这样才能‘妙手一挥一太极’而‘道法自然’。当你在车站等车时,是否能双足平松落地而与大地相融一体?当你登上汽车有座位而不坐,此时能否内外松沉而与汽车相合而行?当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时,是否能有牙刷虽小重千斤的举轻若重之感?……许许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与拳无关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于拳中,做到处处有拳、时时修炼。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时做到:敌我双方未触之时,不知何者为用;已决之后,亦不知用者为何。正所谓有触即发、有感即应;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这时便真正进入了拳的‘应物自然’之奇妙境界。”练拳确实需要如此,太极拳只有回归自然而生活化,才能较快提高习拳的技艺。我怀着弘扬国粹的诚心希望以下内容能对初学者练拳、悟拳有所启迪,并有助于拳艺的提高。吴国富先生在《太极拳之“道法自然”》一文里面说:“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们晃晃悠悠在跑来跑去,是多么可爱,突然他一下没有走好,身体晃悠两下,你以为他好像要摔倒了,但当你想去扶他的时候,他身体一抖,又跑开了。当你想抓住他的小手时,他小胳膊一甩,你还真的不好抓住他,那不是一种先天的自然之劲吗?而我们的孩子也没有练过什么武术啊!有时候,孩子们的小手打到你脸上,你都反应不过来。他们的脑子里想的就是打你一下,这不是他的意吗?而我们练功不就是为了把后天的力转化成先天的劲吗?但我们现在练功时,只不过我们人为的把它给复杂化了。”太极融于生活中,让你随时随意随处都可进行太极修炼。比如:你身上挂个单肩包或斜挎包,你就把自己当是个衣架,东西自然的挂在你身上。不需要任何的用力。自然不会觉得这个包压重酸疼。再比如:你手拿一件东西需要十斤的力,而你能正好用十斤的力帮它拿起来,九斤力,少了拿不起东西;十一斤力,多了不是最佳用力。恰倒好处,不多不少,不浪费任何能量,控制自如。就如平时我们吃饭拿筷子一样,一种自然的状态,过于松懈了;筷子掉下;过于僵硬了,夹东西动作慢又不灵便。这就是太极拳的练拳求中内涵在生活里面的表现。杨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打掤劲一定要将自己的肩肘松开了,叫他如按在车轴之上找不着一点的实用可用劲。”恩师林墨根先生对我谈起练拳之“松”时说过这样的趣事:他在跟李雅轩师爷学拳时,对松的认识有一段经历,那是还是国内经济困难的时代,有一次林师买了两根带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探访李师爷,李师爷拿过一只蹄子,掂了掂,问道:“此蹄多重?”,林师暗想:难道师父嫌少?愧疚道:“不足一斤”,“乱说”,李师爷正言:“拿去掂量”。林师揣揣不安地伸过手去,被李师爷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钻心。林师拿着蹄子到厨房,刚才豁然开朗,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关节处的蹄筋,没有牵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来没有挂念,做作浑朴繁重。林师由此悟到松沉了。当时他老人家还对我说:“推手时,我的双手好像一张报纸的贴在你身上,你怎么动我都跟着你,有缝就钻……如果对方力点从下面来,我就从上面打出去,如同推小斗车一样……接劲要引化,要有接劲才能引化,接不了劲就不容易引化。比如说把传过来的一个篮球要拍起来,你不能顺力引化接球时,球就会触手弹出。所以要有接球的引化技术,才能运球、传球乃至投球。太极技击是瞬间化发连续的动作,一吸一呼之间的变化莫测,太极拳的引化远比接球引化的要求高得多。自已身体任何部位不要受到牵制,更不要这里动那里摇,相互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对方来劲引化得干净……陈雄啊!方法学会还不够,要练到;练到还不够,要悟到;悟到还不够,要得到;得到还不够,要把法脱掉,动皆是法。记住哦!”杨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我现在更深入的讲一句,你们就会很容易的悟到怎么叫松。比方说:我们现到一个佛殿去,前殿有一个弥勒佛,很大一个肚子,笑笑的,他是拿一个布袋,人家讲上头题着:‘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这是什幺意思呢?这就是说:人不但自己是个布袋,甚至于一切……儿女妻子、功名利禄……无一不是布袋,尤其自己这个布袋最难得放下。练太极拳是难,就是难在自己有意识挡住,我不能进步,是自我意识挡住了自己,没有办法打通,这一点实在是太极拳最难的关头……我现在再讲一个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各位可以自己试验的,那就是拳势的动作情形,在我们的意念中,不在打拳,我们要比喻在水里摸鱼,也像是在陆地游泳,把空气当作水用,意到气到,时间久了,便会水到渠成。”张庆保口述、唐才良整理的《太极拳宗师褚桂亭》一文中说:“如怎么练才能做到一个松字。禇老师就说:‘你在面盆里洗手,洗完后手拎起来,两手往下一甩,把手上的水轻轻甩掉,是吗?’我点点头,老师又问:‘你甩的时候用不用力?是不是很用力的甩?’我回答:‘不用力,这样轻松地一甩就行。’我做了个很自然地甩水的动作。‘对了!就这样轻松自然,这时候你的肩与肘都是垂下松开的,都是放松的,只有手腕抖动,手腕松而有弹性,有这种感觉就对了。你再试试故意用力的甩。’我试了试,感到动作很僵硬,便回答说没有这样甩手的。老师又说:‘教你练太极拳不要用力气,要放松,就是这个道理,你回去要反复对照,自然轻松的与故意用力的两种甩水感觉,仔细琢磨,会味出太极拳松的道理。’禇老师就是能把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能用理论指导练功,又能把复杂的东西用简单明了的话点拨清楚。禇老师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松,松与劲,与松散、松懈的复杂关系。他问我:‘你有没有用手摸过汤婆子(铜质容器,灌开水取暖),去试试烫不烫?’‘试过’,‘你的手是怎么伸出去摸的?’我做了一下伸手的动作。禇老师又说:‘你手伸出去叫做探、探听。这时候你注意点不在手上,而在汤婆子上,手是不用力的,很放松的。当手刚碰到汤婆子就立刻收回,反应极快,但冷热已经知道,很灵。这就是口诀中重要的四个字:‘轻出重收’。如果,手很用力的伸出去,手上的肌肉是紧张的,手的反应反而慢和僵,手的感觉就不灵,手弄不好会烫痛。但是,手懒洋洋的伸出去,虽然手也是松的,但碰到汤婆子后仍慢吞吞收回来,手也会烫痛的。所以,没人会用这两种方法去试。而懒洋洋的松,不是真正的松,是松散、松懈。练拳、尤其是推手,听劲、懂劲,要的是松而灵,不是松懈。’禇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决了我的疑惑。有一次练完拳天下起雨来了,我没带伞,禇老师就叫:‘庆保,过来一起合伞。’我们一路走,老师说:‘庆保,你看,这伞我不动它,雨水笔直往下落,我将伞柄一转,往左转雨水就往左甩出去,往右转雨水就往右甩,而且这水呈弧线甩出,这跟练拳的道理是一样的。’我想我撑伞的时候也总是东扭西扭,水向两边甩很好玩,但没想过这跟练拳有关。老师接着说:‘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圆的运动可以改变外力来的方向,把外力象雨水一样向旁边甩出去。当外力迎面过来的时候,你不要正面接招,象转伞一样,可以腰一转、手一拨,把外力向旁边甩开。’老师这么一说,我好象懂了许多。禇老师对我讲发劲时的‘一惊一乍’(练拳不能一惊一乍,动手就得一惊一乍。万籁声大师也说:上乘打法字在惊),他怎么讲我都不懂。一天,禇老师叫我,‘庆保,你过来,坐。’他手点了点他身旁椅子。我赶紧过去坐下,不料,我一坐下就跳了起来。原来椅子上有一块小小的石子,我屁股正巧坐上去,一楞,我就本能的跳了起来。禇老师就说:‘庆保,这就叫做一惊一乍。’他看我还没有完全懂,又对我说:‘小保,你家那边有掼炮买吗?有的话,带几个过来。’掼炮是一种鞭炮,内包火药的泥丸,扔在地上会发出啪的响声,冷不防挺吓人的。我心想老师怎么童心大发,想玩小孩玩的东西。过几天,我带了几颗掼炮给老师,老师二话没说拿了往口袋里一放。那天练完拳,我们回家时途经人民广场南边的厕所。厕所环境很幽静,从马路进去有支路。两旁没其它人,我走得快,走在老师前面,突然脚旁边啪啪两响,我吓得往旁边一跳,接着又是啪啪两响,我又往旁边一跳。这时,禇老师笑着说:‘庆保,一惊一乍就是这个样子的。’原来老师乘我不防备时,把掼炮扔在我旁边,让我再体会一下一惊一乍的感觉。练拳中,有些东西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而且,有许多东西你刻意的去寻是找不到的,有时却在不经意中反而能够参悟。”武式太极拳名家郝少如说:“太极拳从无极开始,无极是思想准备,思想集中后(不可分散),分阴阳即是太极,阴阳是交换相济的,一个身体半身是虚的,半身是实的。例如:虚实各有五十斤,虚的是气,实的是劲,虚的五十斤气交给实的,则实的就成为了一百斤,这样讲虚的半边岂不是空无所有了呢?不是,而是与此同时实的半边也有五十斤劲交给虚的,虚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气……做身法总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没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确还存在着意念这个东西。比如身前要竖起一根直线,从头到脚在垂直线中产生横的一寸一根,和两寸间距的一根根前伸线,从上到下,都是同一个尺寸,上中下都是一个枰,犹如身前竖着有刺的屏风。又如,眼视前面远方目标时,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着这个目标发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这是属于虚的一面。那么实的一面又是什么呢?实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势法……打(发放)只可用意,用气势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气,‘尚气者无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纠纠越是无用。你的两手代表神气。是柔的,他便无从知你,而你真正的实力在下面,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仓库。胸中运化又比如是来复线,来复线比方是步枪管内壁的螺旋槽,子弹是顺转出口的。枪头指着目标,我把他的人,当着子弹登上我的膛,此时发劲,如扣板机,把子弹顺丝螺爆发出枪口(但不可反丝螺转)。手指又象描准标,把枪口对准之后,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为止。切不可时而这样转,时而那样动,犹豫不决,或者半途停止,这便事倍功半。甚至无效。不过,如把他的子弹落到我的膛里,还不可马上转出枪口,如果转的话,枪口内壁是直的,转不出去,这时便要叫他落空。(进一退撞针)再把子弹旋转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后,发放时要边发边转,一直转到底,转到他走为止,至于转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为好。因为,小转比较隐蔽,对方不易察觉,只因我外形并不明显,而是内在胸中运化和腰间运化,把他转出去的。换言之,即内形旋转为螺丝,越转越深,此时我有转的根源而他却丝毫不知道。”孙氏太极拳名师支燮棠说:“太极拳是动静相结合的修身养心方法,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作一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的站着,由另一个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仍由前一人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所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因刃而解了么?”陈耀庭在《谈谈太极拳先师们对腰胯练法的要求》一文里面说:“他(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编者注)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了。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要知道,那时候都是手推车,牲口拉的车,轮子都是被动转的,不是现在的汽车,摩托车是主动轮。‘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朱纪生口述、盛彬整理的《张达泉的太极拳功夫》一文里面说:“有一次在中山公园有人问他什么是梢劲?他没有言语,随手把旁边一个人手上的竹剑拿过来,把竹剑扔向5米多高的梧桐树的枝岔,那竹剑并牢牢地插在树上。然后他把竹剑拿下来,有意地把竹剑往树干上插,竹剑插不进,因为竹剑不是很锋利。人们很惊讶,人人称奇。另有一次正值盛夏,场子上过来一个练摔跤的壮汉,他说:张老师你功夫很好。是不是让我体会一下?张老师手拿着一把扇子说:可以,随着壮汉刚碰到老师的扇子上,老师一甩就把对方腾空发出去了,这就是他由根到梢,节节贯穿,伸筋拔骨的太极拳功夫。”太极拳名师王壮弘说:“太极拳主张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张力从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对方的力量,转换而借用之。这叫做借力打人。借力打人的条件必须自身通泰,没有丝毫僵滞之力,不但自身感觉灵敏,即使一羽、一蝇之轻微,也能借之使其落空,或翻转下坠。而‘四两拨千斤’的‘拨’字,本身就是力的象征,且‘拨’字是手法……以前民间菜市场买菜所用的衡器,通常都是一秆秤,一个砣;常用秤具的权(即秤砣)大都是四两,用四两的秤。通过杠杆作用,拔起比四两重多倍的东西,是司空见惯的常理。相反如改为‘拨’字,成了‘四两拨千斤’,就显得莫明其妙。不合事理了。四两和千斤都是重量单位,如果没有力的参加,重量怎么可以拨动重量?……‘有根即是无根,无根即是有根。’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舍己从人,根是活根,是‘无根之根’。”太极拳名师田金龙谈到“拔跟”问题时说:“先做一个实验:用手按住一根弹簧,然后把手向下滑过,弹簧立即向上蹦起。再谈一个经验:走楼梯时,不小心走空了一节,立刻头脑一空、身体僵硬、脚下漂起,身体随惯性力重重摔出。当双方对抗力量均衡时,如果本方立刻撤去对抗力,使对方失去对抗目标,对方就会在落空状态下身体向前冲出。对方前冲的程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使一个非常轻微的摇晃,也是一个发放的机会。”吴式太极拳名师战波在《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一文里面说:“为了能够使气沉丹田,又不出偏差,下面用比较方法谈几种练习方法。一是当意念和沉气过程时,就好比是铁球放到水桶中,扑通一声就沉到底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可取,容易患小肠疝气。二是当意念和沉气过程时,就好比是木头球放到水桶中,浮在水面沉不下去,用手强按它下去,抬手后仍然漂起来。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不可取,因其不能达到气沉丹田,反而气往上顶。时间一长,顶得胃很难受。三是当意念和沉气恰倒好处时,好比是个比重略重于水的球体,当它放到水桶中时,就会慢慢的沉入桶中。即用意念一想(稍加能量),就达到气沉丹田了。实践证明这才是唯一的正确的练习方法。”谈起腹式呼吸,其实人人都会,天天都用的,关键是怎样融入拳势。大人的卧床呼吸同婴儿呼吸一样都是腹式呼吸,当你平卧睡在床上,那时的自然呼吸就是腹式呼吸。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体最自然、最充分的放松状态,腹肌和腰骨、腰肌都解放了,鼓、瘪自由了。这就是说放松腹肌、腰骨、腰肌,无需用力,这是腹式呼吸的要领。部分人把腹式呼吸的要领只盯在一呼一吸中,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是否气沉丹田等等。老练家有言:“只要一松,气就能通。”所以,行拳走架的一举一动,都不能忘记“放松”与“行气”的结合,也是“气以直养而无害”的功效。在学习腹式呼吸之前,先体会一下卧式呼吸方式是有好处的。正所谓:行、走、坐、卧皆太极,这样练拳进步较快。马国兴先生在《论双重》一文里面说:在玻璃鱼缸中做个实验,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这个现象是“重”。将小木屑按至水底时再松开,木屑渐渐的升起直到水面,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木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是为“浮”的现象。通过这个小试验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重”和“浮”是静止呆滞的现象,在太极拳属于失根之象,故不取为法。“轻”和“沉”都是不停运动的势态,“轻”乃从天轻灵的法则,“沉”乃从地沉实的法则。太极拳明师张志明说:“太极拳也要刚,但不要刚铁性质的刚,而是要水势性质的刚。太极拳也要刚柔相济,但不要又硬又软、半硬关软的刚柔相济,而是要像水因势虚实变化的刚柔相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其形状像水一样,有时澎湃,有时倾泻,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湍急的河水鼓荡奔腾’(李琏)。学水因至柔善流而起波浪的刚柔相济是我们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水是至柔之物,‘涓涓细流’,随器成形,避高就低,刀劈斧砍不留痕。水又是至刚之物,‘澎湃、倾泻、鼓荡、奔腾’,甚至像山洪,如海啸,迅猛异常,所向无敌。值得我们留心借鉴的是,水即使在刚猛无比的时候,它仍然是水,而不是钢铁,不是坚石,没有火药的爆炸力,它的每一部位都仍然是大柔大软,而不会丝毫变硬。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如一地具备着至柔善流的性质,所以,第一,才能聚散自如,避高就低,才能刀劈斧砍不留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才能有向低处流的共同方向,才能聚众多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形成广大深厚的潜在力量;第三,才能使它自身的各个部位相互贯通,集小力成大力,成趋势,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力量;第四,才能凭着自身的整体重量,顺着落差和位移,借到更强大的地心引力,发挥出无坚不摧的威力。水本身是不会生力的,它只有重量,没有力量;水的力量来自它的自身重量和至柔善流的性质。与水相比,我们练拳人同样有自身重量,但因为缺乏至柔善流的体能而不能将自身重量开发成行拳的动力。这正是练太极拳强调松柔的理由。”太极拳明师黄复元说:“‘骨升肉降’是指习拳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人属于地球生物,肉体自然会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够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撑,所以说‘骨升肉降’是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行运动的必然。然而在练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情,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体会这种感觉。心意拳大师解铁夫先生将‘骨升肉降’的感觉形象地比喻为‘玉树挂宝衣’,‘玉树’指人的骨架,挺拔向上;‘宝衣’指人的肉体,松柔下垂。最妙在一个‘挂’字,它不仅喻示了骨的坚挺和肉的松垂,还揭示了行拳时骨与肉之间的关系:骨肉分离。‘骨肉分离’是行拳时骨升、肉降、关节松的感觉,如同脱骨扒鸡,只要将鸡骨架提起来一抖,鸡肉就会离骨脱落。拥有这种感觉,说明你的肌肉没有紧裹在骨骼上,已经处于放松态。”武当太极拳明师林泉宝说:“这里讲一个故事,从故事中说明行动的启示。从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手脚捆绑后抛向江中,船上很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脱困。这个人手脚被捆,失去游泳的本领,却能免于被溺死,在于他会一种游泳的本领“海豚式”。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动,而海豚式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和我们要讲的题目有关,即‘以身领手’,也就是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的套路……太极拳的所有动作,每一招每一式,包括四大节、八小节,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来指挥,就象钟表里的轴心,由轴心的转动,发动外面的小齿轮,继而又小齿轮发动大齿轮,节节贯穿。郑悟清老师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胯在太极拳的重要地位。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木偶的一举一动,全都由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越好,木偶表演的越精彩。太极拳的跨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于跨的动作。所以练习身法必须从裆胯着手,如不能掌握裆胯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做到身法正确,周身灵活。”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谈“松”是人人说练对的,但谈到“紧”就有些人觉得是练错了,其实这些人不懂真正的“松”是啥东西。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为了用,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有练家子说:“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找到这根绳子,功夫也就快练成了。”不错,很贴切,松紧本是一根绳,还是个有弹性的绳,这个绳要有意念虚领两个绳头,不然就丢了,找不到绳了。再如马车上鞭杆的鞭绳闲放时是柔的,打到马的身体就变成刚的了。遇冷时缩脖端肩是自然而成的动作,打拳时头顶肩垂也是自然而成的动作。缩脖瑞肩的耸肩是负能量动作,是拳病的姿势;头顶肩垂是正能量动作,是体现了沉顶对拔劲的拳势。大家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一些人两手提着重物(比如水果、大米、花生油等)的时候,这些人在重物的下压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体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厉害,并且感觉好像脑袋往上顶一样,这就是沉顶对拔劲和虚领顶劲的自然表现。没有手臂和身体的往下的沉重的下压(拉)的作用力,也就没有脑袋往上的顶。太极拳的沉顶对拔劲和虚领顶劲也一样,当练出沉劲以后,由松沉重量感下压身体造成的虚领顶劲就会自然出现。倘若过分用意想着头、颈往上顶,那就不是沉顶对拔劲,也不是虚领顶劲,而是叫竖项顶头,更不能梗脖子哦!欲要松肩,首先要将胳膊松透。这样来体会胳膊放松: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如吊环一般自然下垂,与地面成九十度角,感受一下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此时手指会有肿涨的感觉,用腰带着手臂晃一晃,体会一下肩的感觉,记住这个感觉。缓缓站直身体,每移动一分重新体会一下,放松的状态如有变化就重新调整到松。胳膊能松开后,胳膊的重量都缀在肩关节,所以你会感觉到手臂是有重量的。有一定时间积累后肩关节会慢慢松开。松肩很重要。首先要知道松的感觉,如果有点困惑,如果恰好家里有小孩子,看看他们的手臂,找找感觉。如果直立后感觉不到手指的涨热麻,那就是还没有松透。检查肩关节。孙式太极名师张烈对如何练好“坠肘”之势是这样说的:不论胳膊怎样运动,都要保持肘尖朝下,这就是坠肘。大家应多加练习和体会,把坠肘运用到你所练的拳中,要形成一种习惯。由于坠肘是大臂不动,只是腕和小臂转动,所以有的拳书上写成“胳膊如拧绳一般”。在江河钓过鱼的拳友都有这样的体悟,抬鱼竿的动作是自然的沉肩坠肘。握钓鱼竿的手臂在抬鱼竿时,腋窝松开的下拉肩部,同时带动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这么沉重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下的力,就会有肩关节松开、肩胛骨松沉的感觉。不过,抬鱼竿的沉肩坠肘与太极拳的沉肩坠肘还是有差别的,太极拳的沉肩坠肘是整体性松沉的拳势动作,是能借助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力;而抬鱼竿的沉肩坠肘则是局部性松沉的动作,上下脱节,内外分开,没能借助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力。含胸拔背是练习太极拳的术语。外形姿态有如你往椅子上一坐,身体放松,双手放在腿上,这时胸部是往里凹的,这就是含胸,含者,内含也,是谓含胸,此时的背部是自然往外凸的,形成圆弧状,这就是拔背。不能用力,要自然,还有就是头顶与尾椎上下这两个点要在一条直线上。在生活中,含胸拔背随处可见。比如拉二胡者、弹琵琶者,其姿势是十足典型的含胸拔背。以含胸拔背的姿势与气息的配合来推弓拉弦,按音揉韵。歌唱者、吹奏者,靠的更是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的妙法,书画家运笔走势亦是如此。不过,生活中的含胸拔背与太极拳的含胸拔背还是有差别的,太极拳的含胸拔背有整体性松沉的内涵技术,而生活中的含胸拔背则是局部性松沉的姿态。对于松腰塌胯,可以这样进行简单的体认:就是身体自然放松的坐在一张凳子上的感觉。坐在凳子上的时候,腰椎、胯骨要尽量放松,松沉的重量压在臀底左右两个骨位。如果臀底左右两个骨位不大受力,说明上身肢体还没有放松到位。坐好以后请别人把凳子拿掉,而自己可以很稳地似站桩在那儿,依然像坐在凳子上的状态,不前趴,不后仰,这就是松腰塌胯的感觉了。诸如开立步、马步、半马步、虚步、弓步的拳势都有这样松腰塌胯的坐凳之势。打拳得法一段时间产生内气后,行拳时感觉就像汽车挂上了档位,打拳有阻力感,这是得劲的标志。如果没有练出内气,行拳就像汽车挂空挡,油门加的再大,拳打再多遍,也是空的,毫无东西。在这个阶段感觉主要是前臂发沉,感觉骨头发重。有私家车的太极拳爱好者都知道:拿驾照不久的新手开车刹车较多,而驾车几年的老手开车则可以利用车速的惯性来减少刹车的次数,这样不仅车开的平稳,而且能节省汽油。因为每次刹车之后都必须重新加油,刹车的次数越多则越费油。所以我们练拳联想到开汽车就会悟到同样的道理,步法上停顿越多,启动步子就越费劲,费劲了就会影响行拳轻灵和拳势劲道。农村庙会有一种用细竹子锯成一节一节然后连起来的儿童玩的竹蛇,用手捏住动蛇尾,蛇头就会随着身子自然扭动,其动态和真蛇惟妙惟肖。其实这个现象就能够说明太极拳“松”与“沉”的原理。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体会自己的重量,也可以通过别人来感觉,把手臂搭在别人的肩头,然后想象这支手臂完全不受自己支配,当对方感觉到有重量时,你就是处于放松的状态。还可以让对方随意上下移动,重量不变,你的放松就是正确的。然后根据对方感觉你重量的不同,自己去体会有重量时你的感受,然后抓住这种感受自己练习抬起手臂。少则三日,多则一周,大多数人都能够从这种练习中使自己感觉到手臂放松的“沉”。说话冲(网名)在《我的一点学推手的心得》一文里面说:“讲到劲,我在生活当中就曾经有很深刻的体会。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鲇鱼,看见池子里放了十几条鲇鱼,但池子里没水,鲇鱼也是一动不动的,我便担心鱼是死的,便伸手去摸。这不摸还不打紧,一摸之下那鱼“啪”的一声蹦了个老高,把我吓了个一大跳,感觉手上象触电一样,心里直打激灵。后来老师跟我说这就是太极拳的惊劲,太极拳的高手要伤人,用的都是这种劲。还有一次,我在家里给鱼缸换水,水还剩一点点的时候,我想把鱼抓出来,明明鱼已经抓在手里了,可就是抓不实,一用力鱼就挣脱了,连试几把就是不行。道理也是一样,和太极拳的高手搭手时,他如果不想伤你,他便可用这种劲来和你推,你便用再大的劲也摸不实他……难度之三在于换劲。太极拳每到一个换劲的地方,就是一个关卡,换过去了,你的功夫就换层次了,换不过去,那你就像永远也毕不了业的小学生一样,一辈子都是小学生的水平。就像很多没文化的人一样,以前没有文化,以后一辈子也是没文化。可是,换劲不是想换劲,就能换的,一定要有明师领你的手才能换过来。否则也是白费……推手的功夫练久了,就象揉面似的,刚开始时是面粉,逐渐越揉越软,越揉越韧。”练习太极拳时重心在实脚的脚跟还是在脚掌?其实说的就是脚跟吃劲还是脚掌吃劲的问题,不妨作以下实验就能心中有数。一、哪最有支撑劲?当你推一辆非常重的三轮车爬坡时,当你是出最大力气时,想一想哪里的支撑劲(蹬劲)最大就应明白。当你参加拔河比赛时,是用脚跟蹬劲大还是用脚掌蹬劲大?二、哪里最稳?当你扛着重重的煤气管(重物)行走时,使用脚掌吃劲稳还是用脚掌吃劲稳?当你一条腿用脚掌吃劲,另一条腿慢慢的迈出时,身体能稳吗?三、中正,当你做金鸡独立时,实腿如单用脚掌吃劲身体能稳吗?身体能不歪不晃吗?四、三角关系:脚掌与小腿是乘三角形,脚跟与小腿乘直线形,大家都知道,立柱才能顶千斤,三角形没有直线性承受的力大,再说,人的脚踝是承受不了多大的力的。五、比如“搬拦捶”出右拳至定势,先右脚实,然后再左脚实,那末,如果右脚用脚掌蹬劲,当你用拳打在对方身上,在对方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右脚的脚掌能比脚跟支撑劲大吗?再说左脚,当你出拳乘弓步打对方是,如果脚掌吃劲,恐怕身体都不稳,如果出拳打不到对方,自己有可能摔倒。再说整体,如果这时两脚掌都落地为实,恐怕发出的拳也没有力量或力量不足。六、传统太极拳始终要求脚跟为实,脚掌为虚,为的就是把对方的力导入地下,再形成反作用力,这样才符合“力由脊发,植于跟,达于端”的太极拳理。脚掌为虚并不是说脚掌不落地,而是一个为主,一个为辅的关系。“辅”的技术内涵之一,脚掌可以过渡性的短时间变实。传统杨氏太极拳要求脚掌随身体移动45度(脚跟为轴,脚掌移动),这样脚跟始终不离地面,能明显提高劲力传递的功效。倘若在弓步拳势发劲时后脚跟移位过多,称为“丢跟”,这样是会影响脚底劲力传递的功效。

生活中的实例完美的体现了武术拳理拳法,(深度好文)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沉吟网

    沉吟网  评论于 [2022-04-19 21:23:47]  回复

    最容易练的拳法

欢迎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