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先奉上余秋雨的译文——
上善若水。
水乐于滋润万物而不争,只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所以与道最为接近。
处于低位,心怀深沉,态度亲仁,交接诚信,便于治理,极有效能,适时而静。
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没有什么毛病。
“上善”就是天地之善、大道之善。上善没有表情,没有言论,却完成了远远超越表情和言论的大慈悲。完成在何处?完成于山水之间,虽然不以人类为目的,却又默默施惠人类,启发人类。
“上善若水”,这已成为千古格言,却又非常感性,因为水的存在形态可以象征“上善”的主要特征。
水的哪一些存在形态?
1、滋润万物
2、自流不争
3、愿意去人们不喜欢的地方(处众人之所恶)
4、找到合适的停留处(居善地)
5、心怀深沉(心善渊)
6、态度亲仁(与善仁)
7、交接诚信(言善信)
8、便于治理(政善治)
9、极有效能(事善能)
10、适时动静(动善时)
整整十项,道尽了水的行动品性,也揭示了“上善”的道德品性。
再联系余秋雨先生早期力作《都江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翻云覆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天人合一,无我无私,上善若水,生生不息,长生不老,这便是道!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