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往事回忆 正文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八)||孔祥田

jellybean 2024-04-19 11:53:35 往事回忆 150 ℃ 0 评论

作者:孔祥田

在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记住的东西,也会有遗忘的东西。记住了哪些,遗忘了哪些,当然因人而异。但记住的,通常笃定是难以忘掉的;而遗忘的,有些或许是应当记住的。人的大脑究竟能储藏多少东西,我没有做过研究,不敢妄言。单从记忆的质量来看,却是存在着千差万别的。有的详尽、系统,有的粗略、零散;有的深刻、清晰,有的肤浅、模糊。在我记忆的内存里,就残留着一些清除不掉的零星碎片……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八)||孔祥田

十三、两次病灾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其间不知要经历多少疾病与灾难,不知要让母亲及家人流下多少揪心的眼泪。

在我幼年的生命里,就曾经有过两次差点儿丧命夭折,而终于又得以转危为安、起死回生的遭遇。

听母亲常说,我两岁多的时候,生过一场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在命若悬丝的垂危关 头,幸亏得到恩人相助,最后才勉强捡回了一条性命。

说是重病,其实也并非什么疑难杂症,不过就是小儿连续高烧不退罢了。因为无钱医治,只能听天由命,生生把轻症拖成了重症,最后烧得实在不行了,唯剩一息奄奄,以致大半个身子都越过了生与死的分界线。

这天,见我小脸蛋烧得通红,气息微弱,浑身滚烫,再也撑不住了,母亲急得团团转,欲哭无泪。正可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情急之下,母亲只好硬着头皮出门,去找社里借钱为我瞧病。走在路上,恰巧遇到了担任社长的董老先生。母亲讲了我的病情,董老听后,二话没说,立即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五块钱交给母亲,叫赶紧去给我治病。

董老先生夫妇合影

那时候,哪里都缺医少药,土郎中也很难找到。母亲抱着我,四处打听,可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绝望。最后,在好心人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一位老中医。

先生扶正我的小脸,端详了一会,又替我把把脉,然后连连咂嘴,不住地摇头,轻声念叨着:太迟了,太迟了!唉,多好的孩子呀!你们太大意了,把孩子给耽误啦!先生的语气里,透着几分惋惜,更多的则是责怪与抱怨。

母亲流着泪,啜泣着,扑通给先生跪下了,作了几个揖,随即便诉说了家里的困境,乞求先生无论如何行行好,救孩子一命。

先生搓着手,半晌无语。然后,对母亲说:你起来吧,不是我不想施救,实在是回天无术。孩子的脉都快没有了,你叫我怎么治呀?!

母亲听罢,擦去眼泪,恳切地对先生说:孩子好歹是不行了,先生您就用最狠的招数吧!治好治不好的,就看他的造化了。

先生看看我,在屋里转几圈;又看看我,再转几圈,一直犹豫不决。先生是疼爱我,可惜我,不忍心罢手,但看着我的病状,又没有一线生机,真是左右为难。

母亲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名副其实的“胖小子”,长得白净净、胖嘟嘟的,像个银娃娃似的,特别招人喜欢,外人见了,都想抱过去玩玩。十来个月大的时候,两个姐姐都没法弄得动我,要抱我给母亲喂奶了,只好姐俩通力合作,一个掐住腰,一个托着腿,像搬一个沉重的面口袋那样,累得吭哧吭哧的,好不容易才把我抬到母亲跟前。

与母亲姐姐合影

先生频频看着我,着实喜欢,可惜得不行。之所以不停地转圈,那是他没有放弃,正在想办法;之所以迟迟不肯出手,那是他担心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老先生不想在他手里,断送了我幼小的性命,可情况那么危急,再不施救,真就眼睁睁地看着我死在他面前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先生叹口气,说道:罢罢罢,我就豁出去了!不过,咱丑话说在前头,这个方子,是我从医书上看来的,几十年从没用过,也没听说有郎中使用过。能不能奏效,我确实没把握;会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我也说不清。他嫂子,你看看,愿不愿意试一试?如果愿意,我就为了这个孩子,冒一次险。

母亲听说有办法了,忙作揖拱手,千恩万谢,连说:试试,试试!先生放心,一切后果与先生无关。就算真出了什么意外,我们也不会忘了您老的大恩大德!

于是,先生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包东西,打开取出,慢慢地研碎,用温开水冲化成汤液,又拿来一把小汤匙,给我一滴一滴往嘴里流。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咽,一半都淌到脖子里了。要流进一小滴,少说也得半根烟的工夫。

喂完一小酒杯量的汤药,过了两三个时辰,我的喘息声渐渐粗了一些,头也动了两下。先生见状,便起身过来给我再号脉。他像弹琴似的,手指头逐个按下抬起,过了好一会,先生一直紧绷着的脸,隐隐露出了一丝笑容。他对母亲说:他嫂子,也是你家祖上积德,这孩子有救啦!我敢保证,孩子的命肯定能巴回来了。不过……

悬壶济世老中医

先生突然停下不说了,母亲听出了先生的难言之隐,就说:先生的救命之恩,我们感激不尽。有什么话,您老就直说吧!

沉默片刻,先生终于还是直言相告了:他嫂子呀,孩子我是给你救活了,但以后是呆是傻,我可就不敢保证了。

略停一下,先生向母亲大致介绍了自己的用药情况。因为孩子病情太重,他加大了剂量,用了猛药,保不准以后会留下什么意想不到的后遗症。再者,药方里使用了牛黄,而且剂量不小,对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有伤害,也可能造成孩子的弱智痴呆。

母亲当即表示:孩子能活着,比什么都强。以后真的成了痴呆,我们一定会好好养活他,先生不必担心。再说,有先生您这样的神医,不是还能慢慢治吗?

先生又叹了口气,说:也只能这样了。你们不怨我就好。

关于牛黄的功效及其副作用等等,写作此文时,我特地上网“百度”了一下。

牛黄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痓。”其性味甘、凉,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口舌生疮、牙痛、牙疳、咽喉肿痛、痈疽、疔毒等病症。若长期服用,或使用过量,可导致中毒,表现为胃肠活动增加、腹泻,骨骼肌活动增加,搐搦、痉挛,严重时则抑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最后病人呈半昏迷或昏迷状态,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稀有中药材牛黄

至于先生所说的导致患儿痴呆,我仔细翻看了好几页,并没查到此类具体的表述。不过,网上有这样一段明确的介绍:不良的神经系统反应,主要的表现就是嗜睡,气急,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严重了可能会语无伦次,神智失常。先生提及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我边看边想:这位老中医,能把最坏的结果告诉给病家,并不遮遮掩掩,更不撇清自己,说明他是一位真正救死扶伤、不诓不骗的良医,是一位医德高尚、值得敬仰的善人。医者仁心,永远是我们应当发扬光大的良善之行。

行文至此,不能不郑重地补叙几句。除那位妙手回春的老中医外,慷慨解囊救我性命的董老先生,也必须大书一笔。二十四五年过后,董老先生,成了我嫡亲的岳父(本号2020.12.09.《散文四篇·壹 我的岳父老泰山》曾有叙述)。是他老人家,当年用衣袋里仅有的五块钱,为自己后来的女婿“买”回了一条小命,我也将终身铭记岳父大人的救命之恩!

上文所述儿时生病的种种情形,都是妈妈亲口告诉我的;而第二次遭遇的病灾,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尚有记忆的。

大约在五六年之后,也就是八九岁的时候,我又生过一回重病,也是险些丧生。

这次的重病,我记得好像还是因为发高烧,此外并无其他什么症状。之所以成为重病,原因还是没钱治,把本来一般的发热,最后拖成了差点要命的病魔。

春末将夏的季节,乍暖还寒,是最容易着凉的。当时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疯得厉害了点,脱去外衣,上身只穿了一件满是补丁仍多处露肉的小褂子。就那样,还是汗流浃背,脸上的尘土被勾画得沟沟坎坎,纵横交错。玩罢了,便乘兴回家,外衣提在手上。

尽情玩耍的孩子

当晚,我就出现了喷嚏连连、鼻涕涟涟、嗓子发痒、咳嗽不止的状况。凭感觉判断:大事不好,一定是感冒了。那个时候,感冒、拉肚子之类,都是会死人的。

穷人的孩子泼皮,命不值钱,感冒发烧这类小毛病,根本就不放在眼里,“扛扛”就过去了。第二天,我该怎么玩还怎么玩,丝毫没受影响。但是,疯起来明显没有昨天来劲了,总感到头发昏,腿发飘,四肢无力,呼吸困难。到了晚上,全身滚烫,恶寒怕冷,钻进被窝,叫妈妈把棉衣都堆在身上,蜷缩成一团,还是战战抖抖,不停地抽搐。

这样的情况,以前其实也曾不止一次地遇到过,往往都是夜里捂起来,出一身大汗,过天把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可这一次,却出现了意外。不管怎么捂,就是不出汗,而且越来越冷,可以清楚地听到自己上下牙齿不断磕碰的声音。

因为没钱去看医生,只好忍着,希望能有奇迹出现。就这样,一连三四天,病情越发不可收拾了。不但高烧不退,而且粒米不下,人也昏昏迷迷而不醒人事了。等到烧了五六天后,头脑变得一片空白了。妈妈叫我的声音,隐约听得见,但感觉特别遥远,我使着吃奶的劲回答,可妈妈、姐姐她们,没人能听得到。我好像也听到了姐姐在一旁的哭声,可就是睁不开眼睛。觉着有人摸我的额头、脸颊,但却像是冰凉刺骨的铁块。

再这样下去,吾命休矣!妈妈跟姐姐们商量,不能再拖了,准备抬我去医院就诊了。(父亲1961年去世,当时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年了。父亲病逝时,我还不足五周岁。)

我模模糊糊地记得,妈妈借来了一只柳条大圆筐,放进去一床棉被,把我紧紧裹在被子里。一大清早,妈妈和姐姐就用扁担抬着我,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医院送。那时,我始终睁不开眼睛,只觉得眼前一片苍黄,迷蒙,也有稀微的光亮,可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偶有一种坐在秋千上晃晃荡荡的感觉。

系上绳子抬着走

怎么进的医院门诊,医生是怎么看的,打没打针,吃了什么药,后来又是怎么被抬回家的……这一切,则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能是经过医生的治疗,病痛缓解,心里舒服了,便死死地睡了一大觉。一觉醒来,已回到自己的被窝里,而且已是下傍晚时分。

这时,左邻右舍的锅灶间,都冒出了袅袅炊烟,也有一缕缕饭香传过来。从感冒高烧的次日至今,四五天了,第一次闻到了饭香,第一次感觉肚子里饥荒。我非常努力地睁睁眼,张开了一条细缝,有气无力地挤出五个字:我……我,想吃饭。听到我说话了,而且要吃东西,妈妈和姐姐她们,比什么都高兴。

妈妈赶紧抓了一把米,叫姐姐取柴生火,给我熬一碗米汤。

那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年代,几乎家家断炊,个个忍饥,坛子里有几斤现米现面的家庭,十不足一。我们家每月供应的那点细粮,几乎全都进了我的肚囊,妈妈、姐姐她们三人,仅靠着一些山芋干、胡萝卜、高粱面、玉米粉,以及野菜野果之类,来填塞胃子。在那样缺吃少喝的境况下,煎熬度日,我竟能长成一米七十八的大个子,在家族两代人、七八个男丁中,身高拔得头筹,这不能不说是妈妈她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用好米好面“养肥”了我,没让我受过一天的亏,才有了如此魁梧的骨架。我记得很清楚,妈妈在做饭前总是拿出一块纱布,把洗过的米包起来,用棉线扎好,放进大锅里一起煮。等火熄灭、饭焖熟了,再把纱布包捞出来,倒进小碗里,那是我的“特供”。

妈妈呀,您老人家的养育之恩,我得用几辈子才能报答得尽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该是怎样地让人痛彻心扉!痛彻心扉呀!!

母亲八三年留影

米汤熬好了,端到我面前,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奇香!妈妈关照,慢慢喝,细细地、少少地咽,她怕这些天,我的肠子饿细了,吃快了,吃多了,受不了。我喝了几口,就停下来,过一会,再喝。一小碗米汤,分了四五次喝下去。我敢说,这是我打记事以来,吃过的最有滋味的一餐。哦,对了,米汤里还放了几粒古巴糖(红砂糖),甜甜的,味真美!

喝完了米汤躺下去,一觉睡到第二天八九点钟。醒来后,浑身轻松多了,人也有了精神。想站起来走走,可刚一起身,差点摔了跟头。妈妈赶紧扶住我,叫我先吃点东西,坐着歇一会儿,然后再站起来试一试。

吃下一碗糖水泡炒米,休息了一会工夫,觉得自己犹如瘪了的皮球又打足了气,可以一蹦老高了。随后,妈妈搀扶着我慢慢站起来,虽然仍觉头重脚轻,走路发飘,但稍微适应一下,就完全可以自控了。

在妈妈和姐姐的精心照料下,不几天,我的身体就基本恢复如初了。

人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觉得,这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说的,小孩子,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要病症稍有缓解,他们立马就会活蹦乱跳的,一点不像重病初愈的样子。

真是的,一个礼拜不到,我又成了小伙伴玩耍圈里,一员叱咤风云的猛将了。

经过这两次由高烧引发的病灾之后,十余年来,我几乎再也没生过什么重病,甚至连头疼脑热也很少有。大概是这两次,我把此生该发的热,差不多都发完了吧!

乐在山水之间也

距离第一次濒死重生,已经六十四五年过去了,先生所说的痴呆笨傻,于我好像并没有兑现,但人不聪明,尤其智商、情商双低下,倒是确确实实的。除了记忆有点擅长外,敏锐与机变,特别欠缺;在名利及欲求面前,表现格外迟钝。不知这算不算那位慈善仁爱的老中医所担心和牵挂的“后遗症”?!

作者简介

作者:孔祥田,笔名鲁苏、耘斋主人等。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淮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两届10年市人大代表,省、市两级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在国家及省市级报刊发表诗文百余篇(首),编著《往事与梦想》一书。

▼▼▼

【小议】“饭碗”种种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七)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六)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五)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四)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三)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二)

【往事】记忆残留的碎片(一)

对景当歌咏淮安

追梦

两块银元

掼蛋的“高压线”与“安全线”

手机君(外两篇)

不要欺负老实人(外两篇)

一信一文暖我心

致敬章家二老

寻找“雷锋哥”

“掼蛋”三侃

我生命中的“贵人”(二)

我生命中的“贵人”(一)

发生在中洲岛的两件小事

妈妈的“年味”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投稿务必3. 原创且且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