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抒情散文 正文

《此生须尽兴》:别把“散文”束之高阁,最真的情感就在其中

jellybean 2024-04-19 14:09:36 抒情散文 152 ℃ 0 评论

我问12岁的儿子为什么不喜欢读散文,他说,因为说虽然文字优美,但莫名其妙,最恼火的是每套卷子阅读理解大题都是散文,绞尽脑汁去思考“这段话有什么深层含义”、“这篇文章看似写.....,实际寄托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看了孩子初一的语文试题,忆起了我曾经上学对“散文”的反感,确实,每个年龄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态度都不一样,强行去假装深化思想就会适得其反。

《此生须尽兴》:别把“散文”束之高阁,最真的情感就在其中

正如毛姆在75岁所说:“我的第一本笔记是1892年,那时我十八岁。我并不想假装比真实的自己更为睿智,那时的我本就年幼无知、天真烂漫、热情奔放、乳臭未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成熟读者阅读散文如获至宝,从梁实秋的散文集到郁达夫、从朱自清到林清玄,每一篇美食、美景、回忆片段、甚至信件往来都逐字阅读,文字不仅言简意赅,悠远深长,最重要的是那份“真”与现代社会的快餐、虚构有很强的反差,颇有珍惜之感。

《北京文学》作为文学期刊,创刊于1950年,如今70年周年的文学作品,第一任主编为老舍,汪曾祺曾任编辑部主任。

著名作家杨沫、王蒙、林斤澜、浩然、刘恒都曾担任过正、副主编。70年来,一大批作家在《北京文学》发表处女作或在《北京文学》发表成名作。

这次70周年经典系列丛书中散文卷《此生须尽兴》收集了余华、王安忆、池莉等作家17篇散文名作,既有众多名家经典之作,也有散文新锐作家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也从中看到当代散文的发展特点和蜕变。

01、散文并非只有“美文”一种

我们对于“散文”的最初认知应该来自小学课本上,全国语文课本都收录了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但其实除了美文之外,散文还有很多种文体。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散文包括游记散文、书信、小品文、随笔、日记以及报告文学等等。

狭义的散文只指记叙散文、议论散文和抒情散文。

《此生须尽兴》散文集中收录的17篇散文就多种多样,像王安忆写的《纽约四重奏》就是游记散文,是她旅居美国期间写下的一组随笔,涉及自然、政治、外交、文化、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等方方面面,以及与此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作家思想和情感一次集中展示。

细腻的观察、独特的思考、开阔的视野、优美的文笔……这一切对读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阅读享受。

余华的《我想这就是人类的美德》原是位华中科技大学写的一篇文学演讲稿,就隶属于议论散文,探讨广阔的文学中,余华所认知的“文学”。

而池莉写的《盛夏之妖》就是一篇随笔,写了她与武汉有关的心情与故事。

但散文并非文字大杂筐,什么文体都可以放之内,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锡庆教授说过:真正的散文应当具备情感的震撼性、表现的优美性和精神的独创性。

02、散文可“大”可“小”,关键是“真”

在五四时期的经典散文,都搓揉进历史的痕迹,散文家们大多用以“小”见“大”的形式,写美食与美景,寓意家国命运的坎坷的心悸,写人写物,寄托着对祖国、故乡的眷恋和期盼。

如今的和平年代,中国正义飞速的发展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代的散文时常洋溢着欢喜和雀跃,以及对未能享受和平之乐的亲人和先祖英雄的怀念和悲惋。内容和形式上依旧以“大”和“小”去抒发真实的情感。

《此生须尽兴》散文集中收录的13篇散文就可见一斑,就像同样写北京变化的三篇散文,陈启文的《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就从外地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角度写北京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宽容、大气的首都姿态。

而肖复兴《大栅栏咏叹调》就是以一位北京人的视角解读前门大栅栏近些年的变化和留恋,既有对老舍、梁实秋等文学家“京味”散文的追忆,又有现代人对历史街头文化的思虑。

陈世旭的《北京‘的哥’》相比下文体更具特色,全文出自北京出租车司机的“言语”,口语叙事,语言风格针砭时政,讽刺幽默、京腔京韵,严格说是小品文。小人物口中的“北京城”视角,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生动精练地叙述北京变化和热点﹐其特点是深入浅出﹐言近旨远﹐讲究情趣﹐并往往有幽默感和讽刺力量。

现代交通发达,“人与城市”更具有多维化情感,一天一座城市的仓促,缺乏了人与城市的情感抒发,每一次落脚和回望都可能是人生中璀璨的驿站。

散文无论从题材还是字数或者选题上,实际上都没有“大”和“小”之分,亦可犹如传统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亦可入当代散文尽情书写“敏感、淡泊、执著、超脱、天真、高贵,这一生,活出真性情才不算虚度。每个人都该活得尽兴而不是过得庆幸。”

但散文之本就是真生命真感情有泥土味道和五谷杂粮之文,而不是呆文死板,繁缛漪靡和矫饰之文。 “真”与“朴”是实散文的两大特点

正如季羡林先生对于散文的追求:“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

写在最后

茅盾说的“大题小做”,鲁迅说的“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无论题材如何,也可以谈出有意义的文章来。

散文的体量很小,其实很适合互联网转发和传阅,但“鸡汤美文”似乎更适合中老年的倾心,,劲爆的热点爽文才是流量王。

好的散文读者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学鉴赏力,一定的生活感悟力,不操纵情绪、不夺人眼球,需要涓涓细水般的精心阅读,以及深度的思考能力。

同样,好的散文也如大海捞针,语言功底、文学修养、独特的视角与风格、强烈的读者共鸣。《朗读者》把文学经典以合理的形式带给年轻人,《一本好书》把书拆开演绎成现代形式亲近年轻人,《此生须尽兴》也在把当代散文最佳作品呈现给年轻读者以供赏析,也是鼓励读者去进行文学散文的创作。

散文可能永远无法作为主流传播文学,但它却是最真、最纯朴的文字。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