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抒情散文 正文

重读爱玲①《色戒》《小团圆》是如何写出的?这700封书信里有答案

jellybean 2024-04-19 15:18:38 抒情散文 231 ℃ 0 评论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张爱玲本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30年,母亲黄逸梵带张爱玲上小学时,嫌张煐这个名字不响亮,就为女儿改名为张爱玲。“爱玲”就是张爱玲英文名“Eileen”的中国译音。“张爱玲”这一非常普通的中国女人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

重读爱玲①《色戒》《小团圆》是如何写出的?这700封书信里有答案

虽然张爱玲这三个名字一直都是近些年文学圈的“顶流”话题,各种假“张爱玲语录”,在社交账号上随处可见、甚至泛滥成灾,但因着“2020年,爱玲爱玲年”,张爱玲还是又再度被高度聚焦在灯光之下:张爱玲的作品又一次系统再版,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又被发掘,小说《第一炉香》被拍成电影,成为热门话题……

关于张爱玲的显赫家世,她与胡兰成的爱情,她晚年在海外的景况,论述种种,无须赘言。纪念、走近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还是深入其作品,领略其精彩的精神世界。

《张爱玲往来书信集》

“宁愿张宋书信不是一本无所不知的天书,这样张爱玲的传奇才可以永远继续”

1952年,张爱玲从上海来到香港。

她在报纸上看到美国新闻处的一则招聘海明威《老人与海》翻译者广告,投了简历,被选中。由此,她结识了时在美国新闻处翻译部工作的著名学者、红学家宋淇,后来又在一个社交场合又结识了宋淇夫人邝文美。 1955年,张爱玲移民到了美国。当时宋淇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的制片主任,他介绍张爱玲先后为公司写了几部电影剧本。1961年10月,张爱玲来香港写剧本赚钱。1962年3月,张爱玲回美,三人终身没有再会面。1955年9月,张爱玲在美逝世,遗嘱简单地说:“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1996年12月,宋淇在港逝世。2007年11月,邝文美在港逝世。宋以朗作为宋淇邝文美之子,继承了张爱玲留给宋淇夫妇的文学遗产。

1955年,张爱玲离港赴美,与宋淇、邝文美夫妇就此开始长达40年的往来通信。她在信里和他们讨论文学创作、出版业务,更详实记下在美国生活的种种琐事:她惦记的旗袍样式、她做的梦、她的食衣住行、她的迁徙和病痛……始于1955年,止于1995年,超过700封书信。

在这些往来信件中,不仅可以看见张爱玲的写作过程、和宋淇夫妇之间的真挚情谊,更从字里行间映照出时代变迁的缩影,从书信里看到张爱玲《色戒》《小团圆》《少帅》等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和张爱玲对世事的独到眼光。而这两本书的问世,也开启了另一扇了解张爱玲的窗。

2010年,宋以朗从他们三个人那700多封信件中选出部分内容,编成《张爱玲私语录》,出版准则以反映友情为主。“通过这些书信,我希望能解释清楚他们三个人的友谊。”2020年9月,宋以朗将700多封信件全部编成书信集,分为《纸短情长》《书不尽言》两册,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宋以朗在香港家中(张杰拍摄)

《纸短情长》《书不尽言》书名是张爱玲自己起的

有人好奇为何叫“纸短情长”、“书不尽言”这书名,感觉是很常见的两句套语。微博博主“张迷客厅”发现,这两个书名来自张爱玲自己。1991年,皇冠把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分为两册,命名为《回顾展I》《回顾展II》。张爱玲在信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一看见《回顾展》广告,就也觉得这名字不好。”张爱玲建议改为:《纸短情长》和《书不尽言》。不过,当时出版社最后定的是《倾城之恋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第一炉香 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没有采纳张爱玲的建议。如今,她的书信被出版,采用当时她给自己小说集起的名字,应该也是比较适合的。

身为《张爱玲往来书信集》的编者,宋以朗专门撰文《我与张爱玲,与我的父母》讲述来龙去脉。他写道,“对张爱玲研究者来说,张宋书信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有极高学术价值。不妨举一个例子:一九八三年,张爱玲出版《惘然记》,她在序中说,’《色,戒》《相见欢》《浮花浪蕊》都是一九五〇年间写的……这三个小故事都曾经使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写这么些年,甚至于想起来只想到最初获材料的惊喜,与改写的历程,一点都不觉得其间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偏偏她就是没有解释震动惊喜何来,造成外界不少争议。张宋书信里就有详细的解释讨论。”

宋以朗也不忘提到,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书信,也不是可以解答所有问题。例如1976年3月18日的信提起《小团圆》:“这篇小说时间上跳来跳去﹐你们看了一定头昏﹐我预备在单行本自序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张爱玲并没有写过这篇自序,所以这是一个谜。宋以朗说,“但我宁愿张宋书信不是一本无所不知的天书,这样张爱玲的传奇才可以永远继续。”

宋以朗家中的张爱玲手稿

宋以朗谈亲见张爱玲印象:

“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间写作,偶尔出来一起吃饭”

身为张爱玲至交好友宋淇夫妇的儿子,宋以朗小时候在家里见过张爱玲。以至于他会不停地被问及自己对张爱玲的回忆。在《我与张爱玲,与我的父母》中他也再次梳理自己亲见张爱玲的印象。

宋以朗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是在1954年。当时他只是一个五岁小童,“对这位张阿姨没有什么印象,也不记得她在语录里提到我的事儿:听见琅琅吃药:(一)戴着药丸如护身符。(二)想出花样,有落场势,好像不是为了加白糖才肯吃。”

1959年夏,宋家从港岛北角继园搬到九龙加多利山。宋以朗自己有个小房间,里面有简单的床、桌、椅、柜。柜子里有很多书。其中也包括张爱玲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被宋以朗反覆看过多遍,但他没有追问父母与作者的关系。

1961年,张爱玲从美国回来再访香港,在旺角花墟附近租了房间,从宋家步行过去只需几分钟。“后来她临走前退了租,却发现还有电影剧本未写好,便来我家借住两星期。我让出房间给她,自己到客厅“喂蚊”。她给我的印象很简单,一个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间写作,偶尔出来一起吃饭,与小孩无甚交流。多年来我不知被问了多少遍对张爱玲的印象这个问题,但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说。”

宋以朗也提及他曾写过一篇关于张爱玲轶事的短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亲见张爱玲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张爱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的躲在卧室,即使偶尔同台食饭,彼此间也静默得宛如隐修院的院友。她从不挑剔饭菜,胃口也不大,但根据我家老佣人阿妹的暗中观察,她最爱吃的似乎就是隔夜面包,大概是有胃病问题。至于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朴素,阿妹分析说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没见过她穿旗袍。记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视又不戴眼镜,看事物总要俯前—— 也许她担心把我和姐姐混淆了。”

2013年,华西都市报记者曾经前往香港,到宋以朗家中采访。那是在香港九龙加多利山上一片闹中取静的住宅区。宋以朗家所在的一栋共六层高的临街半弧形楼房。当时房子里的一切都没变,家具还是50年前的。宋淇夫妇去世以后,宋以朗一直住在父母留下的这栋公寓中。

1995年,宋以朗的父母宋淇和邝文美夫妇作为张爱玲生前最亲密的朋友,依照遗嘱保留了这位客死他乡女作家遗留下的14个箱子。他们将11箱交给了与张爱玲有几十年出版合作关系的台北皇冠出版社保管,而把几百封他们与张爱玲的来往书信、张爱玲使用过的日常用品,合计3箱留在家中。直到2007年邝文美离世,宋以朗才明白家中摆放的3个扁平而破旧的牛皮纸箱里藏着的秘密有着怎样的价值。

当时宋以朗也提到自己曾亲见张爱玲的这段往事,“张爱玲住进我家,是住在我的卧室。我则挪到客厅去睡。当时我12岁,在我的记忆里,当年的张爱玲终日足不出房,只顾埋头写作。”

记者当时看到,张爱玲曾在宋家住过的那个房间,已被改成了一个卫生间。面积很小,放着日常洗漱的用品,“以前是一个小房间,刚好放下一张床,张爱玲就在这里写文章、休息。”宋以朗对记者说。

在宋以朗家中客厅三面墙上最显眼的东西都跟张爱玲相关:1987年香港曾经上演的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话剧版海报;一套张爱玲作品集封面图;张爱玲的英文证件原件;张爱玲身穿旗袍的经典照。而靠墙的一个大书柜,装满关于张爱玲的各种传记、研究著作,记者当时数了数,大概有近200种。也就是说,这几乎相当于一个张爱玲研究陈列室。

宋以朗1949年生于上海,出生4个星期后举家赴港。1978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统计学博士毕业,在美国生活了30年,2003年回港。虽然父亲宋淇是红学家,但宋以朗自己是学理工科,工作也与文学毫无关系。但却因父母生前拥有张爱玲小说的版权,宋以朗成为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并一手促成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问世。宋以朗自己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被张爱玲改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