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故事摘抄 正文

看完这篇正能量的故事,心彻底明亮啦(一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jellybean 2024-04-19 19:22:29 故事摘抄 123 ℃ 0 评论

2005年5月的一天,来北京打工的张仁杰遇见了一个叫王雪萍的小女孩。这一年他23岁,离开老家安徽六安刚刚半年。

先天残疾的王雪萍在襁褓中被父母遗弃,一个好心大伯收养了她10年。因双腿畸形

无法站立,小雪萍只能坐在一个安装了滑轮的木板上。

“治疗需要20万元。”70岁的大伯告诉张仁杰。“我无法熟视无睹。”张仁杰说。于是他放弃了原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救助小雪萍的行动中。

4万余元的积蓄很快就花完了。没有更多钱的张仁杰突然想到了网络。

“网络就是媒体。通过互联网可以把求助的信息传递出去,积聚更多人的力量来关心帮助处在困难中的人们。”2005年7月,这个年轻的农民工创办了一家网站。

“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颗知恩、感恩的心。”他给这个网站起名“感恩中国”。

●聚集社会爱心的平台

“感恩中国”网站运行一个月后,小雪萍得到了一家慈善机构的救助,顺利完成了手术。这让张仁杰深受鼓舞。而他的“感恩中国”网站也变成了一个聚集社会爱心的平台。

随着网站流量的增大,向“感恩中国”求助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张仁杰都要接到五六十个求助电话和上百条求助短信。

“我不想让任何一个求助者失望。”张仁杰说,“尽管社会救助主要由政府在做,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应该对社会有份责任感。如果大家都从身边的事做起,社会就会和谐起来。”

一年多来,“感恩中国”网站共提供病残、流浪、乞讨者救助150余人次,20多人被送到救助站,10多位老人被安送回家,8个残疾孩子通过捐款完成了手术。

●帮助别人不需要原因

“感恩中国”受到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小张也成了“名人”。人们给予他的称呼也多了起来:张站长、张老师、张先生……

“我更喜欢大家叫我小张。”张仁杰说,“这样听起来更亲切。”

名气虽然大了,但小张仍然居住在北京海淀区一亩园一间长1.8米、宽仅1米的简陋出租屋里。这里也是“感恩中国”的诞生地。

在不足2平方米的空间里,最值钱的资产是桌上的一台电脑,那是张仁杰花300块钱从中关村旧货市场“淘”来的。每天,他就用这台电脑把求助者的纪实照片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感恩中国”网站上。

每天,张仁杰斜挎一个黑色的包,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求助者和相关机构之间。包里是一部相机,包上贴着红色的“感恩中国”4个字。

放弃打工,住在这样的陋室中,张仁杰对他的“感恩中国”网站却充满了热情。

“从小我母亲就告诉我,多做善事比什么都好。”他说,“帮助别人难道非要有原因吗?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就够了。”

●他心中有一个故事

尽管每天奔波在外,小张心里想到的并不仅仅是为求助者募捐。“救助的目的是帮他们渡过难关。但我更希望他们能自信、自立、自强,不要完全依赖社会。将来的路还得他们自己走,要鼓励他们靠自己的信念经营好自己。”

“将来条件好了,我还想用视频记录下求助者的状况,这样会更生动感人。”张仁杰说,“那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说到未来,张仁杰现在想到的只是用自己的双手经营好“感恩中国”网站。

“我喜欢简简单单地尽自己所能去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事。”他说,“我的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鱼搁浅在海滩上。一个小孩捡起海滩上的鱼,把它们送到海里。有人说,鱼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孩说,每救一条鱼,海里就多了一条生命……”

学更多地道英语关注实战英语口语交流

微信订阅号:practiceEnglish (长按微信号复制关注)

每日分享英语心情美文,美剧美语思维学习,地道英语口语,英语歌训练语音语调,关注微信每日学地道英语。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