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故事摘抄 正文

梅字起源与历史

jellybean 2024-04-19 23:43:58 故事摘抄 36 ℃ 0 评论

梅开,独春,腊月、正月里来; 3月中下旬梅将尽去——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梅字起源与历史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寓意人的高尚品德,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梅,从食果到赏花,从赏花到喻人。


梅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悠久的,但最早是“果梅”形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相比于“梅花”,先民们更在意 “食梅果”。之后,才开始赏梅、咏梅、借梅喻人等,也渐渐逐步地形成了“梅”的既定文化形象。


01

梅名,源于其果味!



梅,初是以酸果而名闻中华。

梅字,最初是以其果味命名的。



梅,本名为“某”;以其味“甘”命名果“木”,故名“某”。

“梅”味就是“某”味。酸果味是“某”味。

“某”味, 似“甘”却不是“甘”“某”种说不出的味道。之后,具象醋“酸”。


“甘”为酸母。“酸”是从“甘”孕育生出。



梅名,以“每”名“木”为梅,每声。

果木,酸果。

每每将成“母”;“每”,孕育之中有说不出之义。

梅子,酸梅,以“每”有种说不出的味道;酸,一种每每说不出的味道。


无论是今名“梅”子,还是本名“某”味,


酶,酒母。酒本曰?。或作酶。酒母也。“酸”就是酉中“酶”酝酿而出“醋”。

酸,醋酸。酿造出的醋味,酸的。酸,是从酉中酝酿孕育而出的

酸醋的味道,才算是从自然中比较具体形象了。


五味“酸、甜、苦、辣、咸”中“酸”最早出于“梅”味。



02

吃梅,有历史!



中国人与梅结缘,始于吃梅。食梅,最先食其果实。


梅原产于中国,无论野生还是栽培,中国当处首位。最初其以“果”名闻中华,古人以梅代醋,梅成为酸的自然之味,历史非常悠久。



已有的文献记载——


《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是目前文献最早的记载,距今3200多年,说的是殷商武丁时期的事——商王武丁对宰相傅说说:阁下就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

直到现在,云南大理白族和丽江的纳西族同胞,仍然保持用野生梅子炖肉炖鸡的殷商古风。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


《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

《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


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

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


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



“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青梅酒、青梅煮酒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也很深远。

《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刘备“学圃于许田,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以青梅煮酒相邀刘备共论天下英雄。

青梅酒及其“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由此见于史书。



已有的“食梅”考古证据—


目前考古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

1979年,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发掘报告证明当时的梅核是公元前5495到前5415年左右。


距今至少有不低于7000年的历史。


中国梅树的历史,使她可与伊拉克椰枣树齐名而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两种果树。


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因铜鼎中炭化的梅核,经碳14鉴定,查明距今已3200年。

这一考古正好印证了《尚书·说命》里的记述,也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03

赏梅,始于西汉!



梅,食了之后,有闲赏其花。赏梅,先赏其花。


西汉初年,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开始种梅,有胭脂红梅等品种争妍斗艳地点缀春光。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西汉初期。《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


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

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

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伴随园林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梅花审美的兴起。

梅花最大的特点是不畏严寒。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魏晋南北朝时期,梅花诗多带有早春意象,赏梅花早春开花的高洁淡雅姿态。


唐人更钟于牡丹,有不少咏梅诗,梅花似乎不十分引人注目。



宋人喜爱梅花得近乎痴狂,有大量咏梅诗作留下。在中小学课本中所涉及咏梅诗词大部分来自宋人。


北宋时期,林逋写了一首《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诗中的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句影响很大,“疏影”“暗香”后成为梅花的专用词,以“疏影”、“暗香”为主题咏梅佳作不少。如南宋姜夔词人有两首词题为《暗香》《疏影》。


04

赏梅,好色闻香!



赏梅,赏其色,闻其香。

赏梅,以梅喻人,懂梅品格,不畏严寒,坚毅高洁。


梅花的色香俱佳,香味沁人肺腑,花色非常丰富,常见的颜色有粉红、紫红、纯白与淡绿等,按颜色就是现在常见的白梅、红梅等。


从赏梅花角度来说,可以说红梅、白梅、绿梅、蜡梅。但从植物分类来说蜡梅不属于梅。蜡梅有梅的花色特性,蜡梅果是有毒的,是不能吃。


梅,很白!

梅白如雪,独立严寒白雪中。



梅,很红!

有浅的粉红和深的紫红。



梅,很绿!

绿萼梅、白梅花、绿梅花



05

蜡梅,似梅不是梅!



蜡梅,很蜡黄!

蜡梅,别名:金梅、腊梅、蜡花、黄梅花。


蜡梅,花色如蜡,色泽蜡黄;

花期如梅,腊月、正月里开花,在严寒中如梅一样花开的自然特性。



腊梅;蜡梅,

不是只有腊月才开花,

可以理解其花色如“腊肉”一般色。



蜡梅不是梅,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区别:

蜡梅的果是不能吃的,有毒;

而酸梅的果是可以吃的。



06

读梅,懂梅子梅花在课文中!



了解了“吃梅、赏梅”历史之后,在阅读理解古诗文时,有个基本常识点需要注意的——

西汉之前,古诗文的“梅”字,一般指的是梅子、梅果,而不可理解为梅花。

在这之后,古诗文的“梅”字,既有梅子、梅果之义,也有梅花之义。


如,在《诗经》中,

《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诗经·小雅·四月》:“山有佳卉,侯栗侯梅”等,

其中所提到的梅,并非后人熟悉的梅花,是指梅果、梅子。



在中小学课本中“梅”有指“梅花”的

如,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语文课本宋·王安石《梅花》诗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白梅花,暗香来。


在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宋·卢钺《雪梅》诗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部编版四年级(下)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部编版九年级(下)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南安军:宋朝古代政区。宋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庾、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庾(今江西大余县)。属于南宋时期。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此处时作同名诗《南安军》。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南安军改为南安路总管府。)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在中小学课本中“梅”有指“梅子、梅果”的,

如,

部编版三年级(下)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梅果黄时,果子快熟了!


部编版四年级(下)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版七年级(下)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我是@汉字谷主

了解更多汉字文化及应用,请关注!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