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散文随笔 正文

微小是小户小院里的柴米油盐--刘恩友写作记事

jellybean 2024-04-18 11:27:17 散文随笔 255 ℃ 0 评论

作者:高建刚

有人对他的文字评价是“朴素安静”,有人评价是“质朴真情”,但我觉得刘恩友的文字更多的是“正能量的表达和责任心的体现”。无论身份和职业如何变化,写作之笔他从未放弃过。

微小是小户小院里的柴米油盐--刘恩友写作记事

本土文化是精神大餐

有句名言:“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在刘恩友看来,嘉峪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长城魂、丝路情、边塞风、魏晋梦,天天与我们相伴,我们嘉峪关人始终被丰厚的本土文化所包围,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创作源泉。

为此,刘恩友曾在市文联举办的一次“弘扬本土文化座谈会”上,幽默地模仿伟人喊出:“作协者,我们的作协;创作者,我们的创作;嘉峪关,我们的嘉峪关;我们不写,谁写?我们不尽责,谁尽责?”

如果说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文化就是写作的资源,那么文化眼光就是肉眼之上的慧眼。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刘恩友一改他过去的“乡土文风”,而主要把笔触放在本土文化上:《嘉峪关:给我一天,还你千年》在甘肃日报和《读者欣赏》刊发后,被全国20多家网媒转载;报告文学《燕鸣嘉峪关》《丝绸路上的雄关文化之火》《走在城镇化的大道上》分别获得甘肃省副刊作品一二三等奖。

特别是《燕鸣嘉峪关》从审视和浓缩嘉峪关历史的角度作了新探索,被《今日头条》《甘肃档案》等刊发转载,在获得甘肃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后被推荐参加全国报刊副刊作品评奖;《嘉峪关眺望》《黑山古家园》《嘉峪关湿地公园随想》《钢城盛开紫丁香》《嘉峪关幽林》《嘉峪关冬季: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一篇篇本土作品应运而生;在“丝绸之路系列言论”中,他进行了独到的探讨和阐释。许多文字被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新民网、凤凰网、天津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在《雄关春色》中他这样表达:打开小小的屋门/洁白的梨花张嘴就开了/满树的杏花/也像关不住的好日子/缤纷飞扬/小麻雀一声声鸣叫/把紫丁香的传说撒在路上/桃花如同爱唱歌的小燕子/在田间地头粉嘟嘟的歌唱/多情的阳光/为钢城大街小巷的柳枝梳妆/春风睁大眼睛/瞅着万物在吐绿中梦呓回荡/我的嘉峪关父老乡亲/脸上写满春景如画般的吉祥……”

故乡和文字添加“静能量”

“通过文字的缝隙,可以进入未知的灵魂。”2015年市文联举办的“5·23”座谈会上,刘恩友讲了一个“安静也是一种正能量”的故事。他说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社会风气愈浮躁,才愈需要储蓄“静能量”,才需要淡泊名利,积极愉快地工作,并利用有限的时间投身文字创作。

有人说,故乡是文学之根,是文学成长的酵母,是持续创作永恒的营养源。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刘恩友的文字应该是从故乡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打开阳光的包裹/全是燕子的呢喃”,“高昂着头的玉米/像挂着烟袋的老人/在风中飘着长长的胡须……”这样的诗句,清新、淡雅,散发着泥土气息,这就是刘恩友怀念故乡的诗句。

故乡养育了他,所以他把纯朴、自然、人性的美好和向往都装进一个文字的瓦罐封存、发酵,固守他心里那份露珠一样的清爽纯净和耿直率真。他从小生长在山区,童年时期的人生体验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所以,那些柴门上的红灯笼,那些田埂上的迎春花,那些老屋后的香椿树,都散发着泥土的醇香,这是他文字的本色,更是闪光的亮点。

人是诗之本,诗是人之光。在发表在《视野》杂志的《与庄稼有关的温柔》中他这样写道:“我踏在松软的田埂上/贴近滋养精神的泥土/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倾听庄稼舞动的涛声/感悟大地吟唱的歌喉/绿浪如波涛翻滚的大海/红樱须浪漫地随风嬉戏漂流/过了青春期的谷穗/默默地低头不胜娇羞/它开始在自己的饱满中/思考着为期不远的成熟/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谋划商议着与庄稼有关的温柔/其实,鸟儿快乐充实的生活/也是一轮日出伴着一园锦绣/那就让我们和鸟儿一起/把深情的乡土傻傻地厮守。”

他的这些质朴的文字,像一缕缕纯净的清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流转。他呈现的大部分文字就是这样一些安静的意境。

刘恩友认为,“行走的心态,决定行走的效果;行走的方向,决定行走的收获。”在他的文字里,时间永远像一把收割的镰,用四季的风轻云淡或者硕果累累,收割行走的青涩和成熟。

有真情就有鲜活的文字

文字力量虽小,但微小也有正能量。正像刘恩友在他的诗作《赞美微小》里吟咏的一样:“小是戈壁的沙石/小是仰望夜空的瞬间/小是老百姓最普通的幸福/小是小户小院里的柴米油盐……”

刘恩友在部队就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曾经当了20多年报刊通讯员。在他身上,始终保持着那份新闻的敏感,他随时都能够捕捉到生活闪光的瞬间。正像他的《百姓眼泪最金贵》《莫道油灯如豆小》《用爱心做你的拐杖》《防暑莫忘农民工》《让百姓在共享网信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等文字一样,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通过他的笔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刘恩友的笔下,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很多是被社会忽视甚至漠视的弱势群体,就连被医院救助的外地打工仔、穿上皮夹克的五保户、殡仪馆的火化工,在他的笔下都有所涉及。

在《别遗忘那些存在的角落》中他表达这样的观点:深冬天寒,我们留意到那些深夜还在街灯下依然停驻的小摊点了吗?我们关注到那些闹市一角在风雪中眼巴巴等待找活干的打工者了吗?我们想象到那些一边捅着煤炉子一边咳嗽一边唠叨着米面菜又价涨了的平常人的生活了吗?

他的笔下也有对社会矛盾和焦点的思考。在获得甘肃新闻奖的评论《幸福就是办事不求人》中,他说,为什么“办事不求人”竟然成为幸福的愿望之首呢,这说明“办事要求人”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逃不过的一道坎。在我们的生活中,求人的事好像无处不在,求人似乎成了一种常态,也形成了众多潜规则。因此,“老百姓真正的幸福就是办事不求人。”

透过这些平实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他用沾满戈壁泥土的双脚,走在嘉峪关城乡的角角落落。

收获源于执著和勤奋

执著勤奋的人,总能找到生长的土壤。只要他把文字写作的根扎在生活的泥土里,文字的花就会开在大众生活的土地上。在《热爱中做好重复的事儿》中,他说:重复的坚守可以让我们更有决心、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如此,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中,每天我们所做的重复工作就会化为一块块基石,铺展在明天前进的道路上。”

他的文字总是一种正能量的表达。像《西柏坡的雕塑》《红色爱情》《农家饭》《长衫悠悠》等许多文字中都蕴藏着这样的力量。他的笔下,有“嘉峪关精神”的赞美,有嘉峪关成就的颂扬,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思考,更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和随感。

作为一位文字爱好者,刘恩友走过的是一条艰辛之路、勤奋之路。时任总编辑期间,他每天在做好重复的分内工作外,还不忘给自己定一个文字目标,就是“三个一”,即每周写一篇新闻评论,每月创作一组诗歌,每年创作一篇有分量的报告文学。他的通讯、消息、特写、新闻评论、诗歌、报告文学、散文随笔颇有收获,《飞天》《甘肃日报》《陕西文学》《中国文学》《视野》等许多报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他被聘为甘肃日报特约评论员,还先后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曾任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他的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并获得首届“雄关文艺奖”二等奖,他写的《嘉峪关十部曲》也受好评,他写的报告文学、评论、新闻也颇受好评,并多次获得甘肃新闻奖。

一个文字爱好者,必须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游离于事外的旁观者。在《弯曲的泥土路》中,他写道:“多走一走久违的弯曲泥土路吧/沾鞋的泥土/可让我们的双脚接触地气/路边的清风/可荡涤我们浑浊的肺腑/土路上的颠簸/可校正我们突出的椎间盘/泥路上的汗水/可锻炼我们缺钙的筋骨……”

其实,我们每个爱好写作的人,都应该是时代的观察者,是岁月的记录者。刘恩友认为,泥土里有雄关最美的诗行,社区村落里有钢城最朴素的故事,只有用文字“扬正气、增骨气、添底气”,才能在平凡中发现身边的美,感受朴素的真情,用手中的笔弘扬正能量,哪怕是微弱的呐喊。

文字是一种爱心和责任

在刘恩友的眼里,文字也是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有一种直觉;有了爱心,就有一种责任。正如他的言论《温暖就在身边》所说一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温暖和感动的心,就会发现身边的温暖和感动,就会把自己的心弦拨到一种美好的境界,就会身体力行在温暖和感动之中”。

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把握时代的脉搏,是文字采写者最起码的素养。刘恩友的文字除饱含深情外,还得益于他敏锐的新闻嗅觉。即就是现在回过头去看,他20多年前写的那些新闻仍是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索,烙有社会发展历程的印痕,耐读,感人。一次,他在马路上散步,发现一个喜鹊窝。新闻敏感让他觉得这是一个生态改观的新闻。于是一篇题为《喜鹊闹市筑巢 布谷如期而至 我市生态环境绿舞鸟鸣》的新闻随之产生。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通讯员还是特约记者,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进行新闻写作的。刘恩友进入报社从事新闻专业工作也就几年时间,之前他的1500多篇与他本职工作相关的新闻稿几乎都是业余时间跑出来的。正是这种勤奋写作的良好习惯,成就了他那敏锐的新闻嗅觉!

“思想有多高,文字就会有多高!”他的《坚守英雄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甘肃日报发表,并被中国文明网评为一等奖。他说“文字丰富了我的生活,滋养了我的精神,明媚了我的梦境,更温暖着我的深情……”

诗人聂鲁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刘恩友的文字,无论是哪种题材已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平实、朴素的性情使然,正像他低调、谦逊、朴实的为人一样。这恐怕是他故乡灵秀的山水和嘉峪关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吧!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