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励志文章 正文

北京冬奥的“上海故事”|冬奥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杨扬:冰上梦想上海飞扬

jellybean 2024-04-18 17:29:58 励志文章 138 ℃ 0 评论

编者按:2022北京冬奥会将于明年2月4日揭幕。比赛虽然在北京、河北张家口举行,但上海作为国家战略“北冰南展”的重要站点,仍会有很多“上海身影”闪耀北京冬奥会。

在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背后有很多“上海故事”。第一个亮相冬奥会的上海运动员邵奕俊,原本是上海市田径队铅球项目的一位“乖小囡”。迎接北京冬奥会的“跨界跨项选材”,让他变身中国四人雪车队队长;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长江学者刘宇团队,长期跟随中国奥运健儿集训,在冰天雪地用科技手段助力国家队科学训练,为运动员成绩提高做好科研保障;

北京冬奥的“上海故事”|冬奥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杨扬:冰上梦想上海飞扬

夺得中国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杨扬,如今家在上海,致力于在申城基层推广冰雪运动;徐汇区青少体校的教练员王珏,明年将登场冬奥会舞台,担任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比赛的裁判……

即日起,本栏目将推出“北京冬奥的‘上海故事’”系列报道。

今年,是杨扬把家安到上海的第11年。2011年,冬奥会首枚金牌获得者杨扬在浦东安家落户,两年后,她在三林体育中心成立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运营国内第一座市场化的专业滑冰馆。

这11年间,她的“飞扬”已经成为上海最专业的冰场之一——践行着“北冰南展东扩”的战略,飞扬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冰上运动爱好者前来,也将专业的师资输出到普通中小学校,不断扩大着参与冰上运动的人群。这11年间,杨扬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从国际奥委会委员到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始终在她热爱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选上海?

为什么选择上海?这是旁人反复问杨扬的一个问题,也是杨扬反复问自己的问题。

在上海,杨扬为冰上运动找到了最美好的发展未来:“短道速滑对速度的追求、花样滑冰对美丽的追求、冰球的团队协作的追求,包括冰上项目对观赏者文化和艺术素养的要求,这些都与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充满包容性的城市精神非常契合。”那时候的浦东新区,正致力于吸引顶级人才落户、打造体育品牌,所以当杨扬第一次来到三林的时候,就得到了热烈响应。

“上海人特有的宽容和细腻,让我有一种家的感觉。”杨扬回忆说,刚来上海的时候,北京冬奥会还没有申办成功,体育产业也没有开始蓬勃发展,但上海的欢迎让她有了留下来的勇气。

2013年,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开张。首家市场化的冰场,让“第一个吃螃蟹”的杨扬的心中难免忐忑:冰场高昂的运营成本、庞大的团队、未知的市场。“我当时想着就是‘活’下来,”在创业的最初阶段,杨扬到政府机关洽谈,去学校推广,亲自带团队,甚至只身跑到税务局办事——在“赔”了两年半之后,终于“活”了下来。

之后,借助着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春风,又迎来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的好消息,飞扬在上海不但立了足,而且扎了根。

培养上海运动员登上全国赛场

“在我内心中,始终有这份情怀在。我希望把更多冰球、短道速滑和花滑的优秀师资带过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教学,让更多的上海市民了解、走近专业的冰上运动。”杨扬曾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能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现在,她的三个愿望在上海得到了一一实现。

如今,飞扬冰场“一分为二”:一方面,扩大普及冰上运动的人群,另一方面,培育冰上运动属于上海自己的后备人才。

开门迎客欢迎冰迷前来的同时,杨扬和团队主动“向前一步”:2015年,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的支持下,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启动“冰上运动进校园”项目,三林地区中小学成为了上海首批参与者。“第一次我面对19位校长,那时候还没有冬奥会的概念,校长们又担心安全问题,所以其实我的心中是很忐忑的。”杨扬说,让她开心的是,校长们给予了她绝对的信任,也以极大的包容度欢迎冰上运动走进校园。于是,从2015年开始,每年有来自25所学校的5000多名孩子,来到飞扬参与滑冰启蒙课程。由来自黑龙江队和国家队的优秀教练执教,每个学生一周在冰场接受一次专业培训。“之后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了,冰上运动进校园就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了。”到了如今,飞扬俱乐部的专业教练们在全市30多所的中小学教授短道速滑、冰球和花样滑冰的课程,培育着上海的冰上小运动员。

8年的耕耘之后,上海的小运动员们,也开始在全国的赛场上崭露头角:第二届青运会上,飞扬培养出来的小运动员拿下两枚短道速滑的金牌,花样滑冰全国比赛U8组中,也有来自飞扬的冠军选手。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杨扬还创办了一系列的冰上赛事:上海市青少年短道速滑公开赛、上海市中小学生冰上运动会、大大小小冰球赛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这里爱上了冰上运动,并且发展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爱好,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贡献了自己作为冰雪人的一份力量。

当好冬奥"东道主"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临近,杨杨愈加忙了。身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的杨扬忙着各种会议、采访、推广活动,但越是忙,她越感到快乐,“我很开心,因为到现在为止还在做着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

北京冬奥会于杨扬,也是她人生中不可缺少、又浓墨重彩的一部分。2015年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身怀六甲的杨扬作为中国申冬奥代表团的一员,站在陈述席上,动情地讲述着她和奥林匹克的情缘。

在那次陈述大会上,她以出色的表现博得场内外的一致好评,也为北京的申办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她当时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身份,以及她结识的“朋友圈”,让北京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期待。

北京从申办成功到如今,整整六年。如今的杨扬,卸任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但又有了新的身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这是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设有运动员委员会,也是北京的创新之举。运动员委员会由19名委员组成,这其中既有赵宏博、李妮娜等冬季项目的明星运动员,也有王浩、杜丽等夏季奥运会的运动员。

在杨扬看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工作“事无巨细”。“大到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的延展,小到为运动员在比赛现场准备好一针一线,都需要我们处在运动员的角度建言献策。”比如刚刚公布的冬奥会菜单中,就有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提出的“为一些运动员准备没有麦麸的食品”这样的细心建议;又比如杨扬提出的,参照巴塞罗那奥运会,将所有参加北京冬奥会运动员的手印脚印留下来,作为宝贵的“北京记忆”,留给未来和下一代。

杨扬这样描述自己作为运动委员会主席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做到真正打动运动员,那就能打动世界。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下,运动员本身就是自媒体,尤其是优秀运动员们。我们如果能给他们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保证他们不受太多的外界干扰,舒心地参加比赛。他们把自己美好的参赛体验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出去,就可以给我们的冬奥会增加很多色彩。”

采访结束,杨扬又要无缝衔接,忙着下一个冬奥会推广活动。但她始终那般精神矍铄。她说:“很欣慰在我能为冬奥会做些事的时候,我可以,并且有能力亲身参与其中,为她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龚洁芸

来源:作者:龚洁芸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