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经典语录 正文

《瞭望·评论》南北萍‖见证并镌刻历史的人(辰萍货架)

jellybean 2024-04-19 00:56:07 经典语录 333 ℃ 0 评论


《瞭望·评论》南北萍‖见证并镌刻历史的人(辰萍货架)

见证并镌刻历史的人

——读荣新海著《大沽钟的回归》

· 南北萍


《大沽钟的回归》在我的案头上时,我尚不能确定是否要阅读它。色彩古朴的封面,开门见山的书名,显然是文物方面的纪实文学,这却并非我阅读的一向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写作此书时的作者,是滨海某区身居要职的政府官员,能沉下心写好一部文学作品吗?

荣新海著《大沽钟的回归》

从心存疑虑的随手翻阅,到沉浸其中后深深的感动和震撼,我庆幸:我选择了阅读。随着作者质朴生动而又清新流畅的叙述,透过大沽钟那曲折多难的命运,我看到了一部近代天津乃至中国的浓缩史。

荣新海

大沽口,清末天津主要的海防地。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的大举进攻,几度被西方列强入侵,弥漫着不散的硝烟,浸透了血与泪的屈辱。

大沽铁钟,就是当年的军士们为纪念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血战大沽口、为国捐躯的直隶提督乐善而铸,原挂在大沽西北炮台的乐善祠堂。(注:在书中第28章“大沽铁钟之谜”中,作者据史料分析推断乐善祠堂可能在大沽西北炮台,准确地点尚不可考。)

大沽钟

大沽铁钟上铸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铭文,表达了守卫炮台的军人们对和平安宁的祈望。然而,战争不会因善良者的愿望而停止,在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者面前,落后就要挨打是铁的定律。覆巢之下,焉得完卵,当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再次被攻陷时,忠守着乐善不屈英灵、也伴着后继的将士们守卫海防的大沽钟,被英国“奥兰多号”军舰掠到英国的朴次茅斯,在远离祖国、远离故乡的颠沛漂泊后,被挂在了为战死在中国的英国军人而建的纪念亭里,真是莫大的讽刺与耻辱。105年啊!超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大钟,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几经磨难,默默经历着随时局而动荡不安的命运。

直到2005年7月,在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在热爱和平与正义的英国友好人士的帮助下,终于结束了在异乡的流离,回到祖国的怀抱。使饱经忧患后几乎荡然无存的大沽炮台有了十分重要而珍贵的见证文物。

本书是大钟回归过程的忠实记录。作为亲历者,作者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又是自始至终的主要参与者。从2003年初冬得到大钟的消息,到2005年7月大钟回到它的家乡——天津塘沽,其间历时一年半余,有关大钟的电子邮件竟达近十万字。

我注意到:在美丽优雅而富于谋略的留学女博士生范辉,年过花甲、正直爱国的朴市华人协会主席叶锦洪和本书作者等人之间,邮件的往复常常是即时且高效的。共同的国家利益,让这些素不相识的海内外炎黄子孙结成了目标一致且卓有成效的团队。其中,范辉作为大钟消息的最初传递人,除提供各种有益信息之外,还提出了找当地华人协会帮助的重大建设性意见,事实证明:有很强社会活动能力的叶锦洪先生,在与英方有关人士沟通联系、促进大钟回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作者,作为这一团队的核心,运筹谋划常常是通过夜间不断接发邮件完成。在出差欧洲时,苦于一直上网不便,为及时确定事态最新进展,以便在接下来与英方的会谈中争取主动,竟于巴黎的深夜在网吧接发有关大钟的邮件。让人感到学者的缜密睿智、谦逊平易,官员的精明干练、雷厉风行,更感到被劫掠异乡的大钟系在作者心上那沉甸甸的分量。

国与国之间文物的归还是敏感问题,而战争中掠夺的文物的归还就更加敏感而艰难。要感谢那些热爱和平和正义的正直的英国朋友,作者详尽记录了他们在促成大钟回归上的热情和所作的大量工作。它体现了大多数人民心底的理念:世界应当正义,应当和平!

大钟回归是一个涉及外交、文物、国际惯例、当地法律、人情以及可能的后遗症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堪称系统工程。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而每一个细节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甚至带来负面影响。作为政府官员的作者,深知必须在不给国家添麻烦、不上升问题高度的前提下去争取英方无偿归还大钟,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一波三折、山重水复的大钟回归路上,坚信最终达成目标的远见卓识,审时度势的耐心运筹,让步共赢的胸襟策略……,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而为留在中国的英阵亡士兵确认墓碑,赠送大钟的复制品作为对已习惯大钟的存在、但仍支持将其送还中国的市民们的慰藉,马可·刘易斯、特里·霍尔议员等英国朋友真诚的帮助,更闪耀着和平友好的人性的光辉;叶锦洪先生等海外华人,不遗余力为大钟奔走呼号,为国内代表团提供巨大帮助,则闪耀着珍贵而让人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光辉……,这一束束灿烂而强大的光辉,照亮了大钟回乡的路。

在大沽口炮台举办“迎接大沽钟回归仪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是真实地记录大沽钟回归的过程。无论从作者亲历全过程而又基于事实的客观叙述上,还是各种邮件、考证资料的翔实上,本书无疑都是有关这段历史的最好的史料。所有的引用都注明出处,为保持事件记载的真实,对曾有的误识都作了澄清后的说明。难得的是,对自己一些花絮般的错误,也毫不掩饰地秉笔直书,尽管它们是扣人心弦的进程中在所难免的。学者的严谨求真之外,我想更源于多年的政治素养:实事求是。

如前所述,大沽钟回归的过程因种种原因曲尽波澜,而最终成功,事件本身可称国际间文物返还案例经典。我进而设想:这本书若作为营销学、运筹管理学的参考教材(穿插于真实记录间的情感丰沛文采飞扬的议论则可作为精彩的点评),一定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中学习到工作的艺术。围绕大钟的命运,追溯历史,钩沉发微;力促回归,众志成城;着眼现实,又放眼未来,亦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材,而书中作为史料大量摘录的邮件,或简洁明了,或委婉却坚定,堪称出色的对外事务及商务函电范例。

我注意到:本书出版于大钟回归约一个月后的2005年8月,印数3000册。作为纪实报告文学,时效性很强,也符合作者的写作初衷——去伪存真,全面真实地记录大钟回归过程,避免某些失实报道的以讹传讹。由于时间上略显匆促,表述上的一些细节值得商榷,好在它们并不影响记录的真实和阅读的愉快。较少的印数和低调的发行,可能与题材和作者的职业身份有关,但也使这部从历史、文学乃至更多角度上值得一读的作品少了许多应有的读者,不免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憾。

古往今来,成就事业离不开三个根本:天时,地利,人和。《大沽钟的回归》同样向我们昭示了这一点。祖国的繁荣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当今“以友谊、理解、和平和合作的精神创造着新的历史”的时代(摘自塘沽区张家星区长在大钟交接仪式上的讲话),是大钟得以回归祖国的天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在万里空间迅捷传递,使漂泊一个多世纪的大钟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走完了回乡路,选择了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就是选择了现代最好的地利;而从本书作者及其背后的有力支持者——塘沽区政府及有关人员,到留学女博士范辉、当地华人协会会长叶锦洪等优秀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从最早提出归还大钟意愿的马可·刘易斯,到务实而正直的特里·霍尔议员、保罗·莱蒙德先生以及朴次茅斯市长等英国官员……,还有许许多多为大钟回归不遗余力的人,构成了大钟最终得以回归的巨大的人和。

致力于大沽钟回归的人们

是的,这是一群热爱和平的人,这是一群让我们生存的世界充满希望的人,这是一群见证并镌刻了大沽钟回归这段独特历史的人。

掩卷之后,心情仍沉浸在波澜起伏而又精彩纷呈的情节里。循着书中的记载,我到了塘沽区博物馆。不巧的是,博物馆正在扩建中。几经周折,我终于在塘沽区行政许可中心的大厅里见到了大钟。在这日新月异的大沽口,在中心大楼现代而明亮的大厅里,抚摸着历尽沧桑的大钟,我想起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

人类是在朝着不断改善前进吗?

我问大钟。

大钟无言。

我想起了朴次茅斯华人协会会长叶锦洪先生为促进大钟尽快回归而写给当地市政厅规划服务负责人约翰·斯莱特先生的邮件上的一段精彩的话:

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创造一个友好的和平的未来。

我仿佛听到:这声音伴随着大钟回归的脚步在大沽口上空久久回响。 这是历史坚定而深沉地诉说。


南北萍

【作者简介】南北萍,女,本名李亚军,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写作,2012年出版文集《生命与行走》。


Tags: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