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综合其他 正文

来自历史深处的城市(我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jellybean 2024-04-19 05:41:18 综合其他 185 ℃ 0 评论

鹳雀楼高大巍峨地坐落在山西永济的西端。1500年前,唐人王之涣挥毫泼墨,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脍炙人口,因而耳熟能详。它的广为流传,不仅仅因为诗中展现了日落镶金、波涛汹涌的表里山河,更代表了华夏儿女热情勇敢、积极向上的高贵品格。
  这种品格由来已久;正像永济这座城市,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蜿蜒走来……
  黄河,是人类的摇篮;它与尼罗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被喻为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的孩提时代,生于永济诸冯村的舜,躬身于黄河岸边“渔雷泽、陶河滨。”《史记·五帝本记》说: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舜20岁时便孝名天下。后来尧把帝位禅让给他。舜即位后,以永济为都城,举贤任能,勤政爱民,一时间政治清明,民生和谐。相传舜帝的治民格言是:“天下一人饥则我饥,天下一人寒则我寒”,并在中条之巅抚琴高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歌声高亢,空山回旋。如果没有对百姓的真挚之爱,何来此洪钟大吕之声?
  太史公在《史记》中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虞舜)帝始。由此可见,作为古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永济何其幸也!
  从舜帝开始,永济的人文之光便始终照耀在历史中,暂不说永济文化名人卢纶、柳宗元、司空图的文采锦绣,不提千古流传的爱情经典传奇西厢记,也不着急说“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采薇而歌的伯夷叔齐。相信不少人在小学课本中读过《捞铁牛》这篇文章。
  “宋朝的时候,有一回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文中的河中府,原址就在永济蒲州镇。
  建于周朝的蒲州古城,历尽沧桑,至今城楼犹存。蒲州因地处中原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东出攻晋,修建了陕西连接蒲州的蒲津桥。到了唐朝,因为蒲州又是李唐王朝赖以起家的军事重镇,被升制为六大雄城之一,至开元十二年,为把蒲州的饴盐、生铁、木棉、丝绸、笔纸、柿饼、竹笋、虞梨和桑落酒,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安,唐玄宗举全国之力,“飞廉煽炭,祝融理炉,结而为连锁,溶铁为伏牛”,建造了一座空前的蒲津桥。然而,黄河改道,泥沙沸腾,蒲津桥两岸的八尊镇河铁牛卷入了黄河。宋朝的怀丙和尚“捞铁牛”,之后又沉入河底。直到1989年永济政府在蒲津渡遗址下勘探发掘,铁牛又重见天日。也许有人会问:为甚把牛作为镇河神物?古人举大事,必测度阴阳五行。牛象坤,坤属土,而土克水,因此铸成牛的模样。
  出土的铁牛,在黄河故道上泛着黑铁的微光。经过上千年泥沙的侵蚀,铁牛还重达70余吨,工艺水平之高,世所罕见。与离它不远的鹳雀楼一同构成永济的地域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坐标。
  非但如此,永济作为山西的桥头堡和人文古迹的集结地,多年来在文化环境旅游上大做文章,汇聚了王官谷、五老峰、雪花山、普救寺、万固寺、古城墙、开元铁牛、鹳雀楼以及贵妃故里、扁鹊庙、神潭大峡谷等一大批情景兼备、可圈可点的旅游胜地。
  在名胜环绕中的永济,是一座安静的城市。街道花木繁盛,梧桐遮蔽;主体建筑采用仿唐格局,雕梁画栋,雍容内敛。加之城里多处建有舜帝、柳宗元、王之涣等名人雕塑,寓情于义,让人幽思怀古,继而照亮未来。
  在永济生活久了,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具有宽放无边的气度。它不是那种海纳百川式的无选择收容,而是日积月累后的文化积淀。说为城市,永济却没有城市的喧嚣,人们总是心平气和地生活在这个宁静的小城里,去感受这种清爽恬淡的气场。人们知道,这是亭台楼榭、寺庙古塔,水的精神山的骨,在这座具有丰饶文化底蕴的城市中,凝造出别具一格的气质。

来自历史深处的城市(我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