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海量的优美文章语录和经典故事

网站首页 > 风光美景 正文

古人笔下的冬景诗意(5)(古人写冬天景物的诗文全诗)

jellybean 2024-04-19 22:05:18 风光美景 95 ℃ 0 评论

来源:【中国食品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冬天给人的印象总是寒冷与萧瑟。然而在古代文人的笔触间,一遇见冬天,只让人觉得浪漫、温暖。从《诗经》中的“雨雪霏霏”,到唐诗中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冬天里,晶莹剔透的雪花因为有了古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妖娆多姿。

古人笔下的冬景诗意(5)(古人写冬天景物的诗文全诗)

古人笔下的冬日,有大雪压枝的松竹、傲雪绽放的红梅、暖意融融的火炉、鲜香四溢的烤肉、沁人心脾的温酒、化雪烹煮的香茗……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冬景图呈现在人们眼前,似乎万物不再萧瑟,生活充满雅趣。

踏雪寻梅香

踏雪寻梅,向来是古代文人的一大雅事。

雪花的晶莹剔透包裹着梅花的娇艳。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与雪出现在数九寒冬里,似乎自带一种清冷的态度,天生一种令人不敢逼视的风雅。雪花飘飘,寒意更重,而梅花却傲雪绽放,在时光深处酿一缕幽幽寒香。

宋代宋祁诗云:“雪里逢梅近腊时,梅姿雪态两相宜。羡君此处留清赏,看遍溪头南北枝。”漫步在雪间梅林,看雪落在梅花上,一个粉嫩嫩,一个白皑皑,已然分不清彼此,连带着一起观赏,又香又美,也别有一番韵味。趁着雪还未化,情致高雅,邀上三五好友,踏雪寻梅,置身在一片香软的世界,鼻端幽香,入眼粉白,可独自赏玩,静静享受这一刻的美好。

元代画家王冕自叙“平生爱梅颇成癖”,踏雪寻梅,“冲寒不畏朔风吹”,一旦发现奇绝之枝,即“喜欲颠”,载酒与梅花对饮。他的《墨梅图》配上其亲笔题写的《墨梅》诗,堪称歌颂梅花风骨的传世佳作。

《探梅》是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代表作:“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枝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整首诗流露出朱淑真少女活泼娇媚的情态与天真无邪的性情,短短四句就将少女娇憨的神情生动地传达而出。在冬春交际的暖阳中,让素有“一枝春”美名的梅花,爬满整个山坡释放出迎春的讯息。在后两句诗中,“梅花”被拿来当成少女的发饰,显示少女心中对寒冬将尽、春回大地的期盼之心。

踏雪寻梅,寻的是梅,思的是诗。晚明文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记载,唐代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迥异于常人,常冒雪骑驴过灞桥寻梅,并对身边人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引得后来文人争相效仿。而“踏雪寻梅”“灞桥风雪”等经典场景,也成为历代丹青名家所青睐的题材。如明代王谔的《踏雪寻梅图》,描绘了主仆四人雪天深山寻梅的情景。走在最前的仆人小心翼翼地为主人探路,一半鞋都隐没在积雪当中。他左手持长棍,右手提衣摆,不愿让积雪弄脏衣服。主人骑着踏雪专用的坐骑——驴儿,将纱帽的斗篷在脖子前系紧,一旁的仆人更是将手缩进衣袖中遮面来保暖。再如明代谢时臣的《峨眉雪图》,画在3米高的巨幛上,描绘了峨眉山大雪纷飞的场景。山上的危栈,驴队训练有素地前行,他们踏过狭窄道路上的积雪,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山脚的桥上,踏雪寻梅的文士骑着驴,神色悠然自得。两幅画中的文人雅士们,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也要风雅一番,这就是古人的追求。

踏雪寻梅的场景还常常出现在明清小说中,相信很多人对《红楼梦》第49回与第50回中贾宝玉与薛宝琴踏雪寻梅的情节印象深刻。

大雪初晴,宝玉一早便出了怡红院,但见外面并无二色,天地之间,一片洁白,仿佛是琉璃世界“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沙棠屐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宝玉走到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萦萦绕绕,沁人心脾。宝玉寻香而来,原来这是妙玉栊翠庵的梅花所散发出的香气,只见“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了一回方走”。而后与众姐妹起诗社作诗,宝玉因落了第被罚去栊翠庵讨得一枝红梅,他不仅欣然前往,还赋得一首诗:“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这首诗道出了宝玉访妙玉乞红梅的过程。

琉璃世界白雪映红梅,是美不胜收的天然诗画。薛宝琴见了宝玉的红梅,也想要折梅花,宝玉身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带她踏雪寻梅,“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白雪、美人、红梅,不折不扣一幅《美人折梅图》,这景象连贾母都赞叹不已,说胜过仇十洲的《艳雪图》,硬是要惜春将她们画到画中。

一个乞梅,一个艳雪,曹雪芹将两次踏雪寻梅写出了两种不同的风格,其意境之美动人心魄。在他笔下,这项属于冬季的高雅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剪梅作饮馔

除了寻梅、赏梅,风雅至极的古人还在冬日以梅花入馔。我国花馔历史非常悠久,《楚辞》中载“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尚书》中也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句。文人雅士们以香花制作成菜肴、点心,认为“食花如花,花容体香”——时令花卉有灵有气,可养生,可美颜,正所谓“花中自有不老方”。同时,花馔清香芬芳,美味绵延,在嗅觉与味觉上,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享受。

梅花有观赏梅和食用梅之分,食用梅主要为白梅,尤以金钱绿萼为上品,其香味极其浓郁。梅花味甘、微苦,一般烹调食用或用作调味,而有些人就爱它的小苦,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偏偏喜欢蘸糖生嚼。他说:“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又说:“寒尽春生夜未央,酒狂狂似醒时狂。吾人何用餐烟火,揉碎梅花和蜜霜。”刚摘下的梅花直接消殒至腹中,人格与花格相互渗透,虽口味特别,但也算得上雅事一件。

从杨万里的诗句中可一窥宋代食梅花之风。在当时,僧、道、隐以及学士们都对梅花馔情有独钟。他们认为,梅花易得易做,同时又象征着圣洁高雅。

林洪的《山家清供》是集梅馔之大成的南宋食谱,罗列了各式与梅花有关的食谱,如蜜渍梅花、梅花汤饼、梅花粥、不寒齑等,不仅花样多也饶富情趣。

蜜渍梅花的做法是取少许白梅肉,用雪水浸过,再加入梅花发酵,露天放一晚,取出后用蜜浸泡腌渍。既保存了梅花浓郁的香气,又吸入了雪水和露水的甘甜。可直接荐酒,或入馅做成梅花饼、梅花包子等小吃。如果此时再伴有一炉烹好的雪茶,那就是宋人风雅的“下午茶”了。喜爱蜜渍梅花的杨万里写过很多相关诗作,除前文介绍的诗句外,此首亦很有名:“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这清新雅俗的蜜渍梅花,无论是作小零食还是作下酒菜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也难怪杨万里对它连连称赞。

《山家清供》记载梅花汤饼是由福建泉州紫帽山的一位高士发明的,汤饼即为汤面——“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梅花汤饼的做法实在高雅,先将白梅花洗干净,加入檀香末浸泡成汤汁,再揉进面团中,和成面皮,还要用五出铁凿将皮做成朵朵梅花的样子。花片煮熟沥干后,浇上炖好的鸡汤做汤头。鸡的咸香,梅的清香,冬的风雅,食的暖意,都在一起。

不寒齑又叫梅花齑,即驱寒汤。《山家清供》记载:“用极清面汤,截菘菜,和姜、椒、茴、萝。欲亟熟,则以一杯元齑和之。又,入梅英一掬,名‘梅花齑’。”即将切碎的白菜,加姜、花椒、茴香、莳萝等一同煮,最后再撒上一把梅花,清淡的花香配上鲜甜的菜汤,不仅驱寒生热,也富有冬令诗情。一碗白菜汤,有了雅趣,身体暖得,心里也妥帖。

梅与雪是冬天的一对挚友,二者合而同煮粥,洁白清香兼而有之,粥的味道自不待言。

事实上,以花熬粥并非宋代才有,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的洛阳人会在寒食节的时候食用杨花粥,在节日里吃花粥也就慢慢成了人们的习惯。

宋代的花粥在冬天便是梅花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因而梅花粥又称暗香粥。它的做法很简单,“扫落梅英净洗,用雪水煮白粥,候熟,入英同煮”,清甜的米香中伴随着淡淡的梅花香,想来这粥定是非常美味的了。同时,梅花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激发食欲的同时又能疏肝理气。杨万里在《寒食梅粥》中描写梅粥:“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凋落的梅花拾来熬粥,还可做熏香的材料,可谓一举两得。

食花,重在提香而非尝味,因此入茶入酒是比较普遍的做法。采下含苞欲放的骨朵,置于瓶内,并以盐或蜜洒之,密封保存。待到来年夏日,取几朵轻轻放入盏中,以热汤下碗,梅花便在氤氲热气中清馥满怀,缓缓绽开,模样格外喜人,因而也有汤绽梅、暗香汤的雅称。宋人陈深说:“雾阁云窗深闭春,微闻玉杵捣清声。玄霜只许云英见,地上诗人渴梦生。”该诗没有半字提到吃,却直勾人想要尝尝这暗香汤的滋味。

有了梅花茶,自然少不了梅花酒。北宋的酒肆里多有卖雪泡梅花酒的,端上堆满白雪的大冰盆,盆内放置酒樽,从酒樽中倒出的梅花酒,有梅花的暗香,有雪花的清冷,每酌一口都冰凉醇爽。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2月10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欢迎 发表评论:

标签列表
最新评论